淮治十八载,淮源清水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国家淮治水土保持项目河南信阳市项目区建设综述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中上游,淮河横穿全市7个县(区),363.5公里,占淮河总长的1/3,属于典型的老区、山区、库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
这个辖八县两区,217个乡、镇、办事处,3140个行政村、800多万人口的山区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山奇水秀,风光旖旎,但在这块1.89万平方公里大地上,虽有望不断的旖旎风光,却也有不少支离破碎、满目疮痍的恶水穷山。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全市仍有水土流失面积5877.91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1%,成为全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市份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批良田遭受土壤侵蚀、土地的生产力不断下降、蓄水保土能力减弱、群众贫困程度加深,长期制约市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淮治水保项目的实施犹如暖人的春风吹进了江淮大地,不仅使信阳的水土保持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广大水土流失区群众祖祖辈辈对秀美山川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变为现实。
继1992年至2002年一期、二期淮治水保项目新县项目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后,在淮委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加上全市水保战线和项目区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第三期(2004-2006年)商城、新县项目区建设又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再度为全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谱写了绚丽篇章。
2007-2009年, 在淮委的厚爱和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上了第四期治淮水保项目,分别安排在罗山、光山、新县的前锋、万河、彭冲、郑湾和李寺等五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97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186.5公顷,水保林401.1公顷,经果林512.8公顷,种草344.7公顷,封禁治理4015.4公顷。开挖沟渠357.9千米,新建道路27.5千米,兴建沼气池268座,修建各类小型水保工程251座(处),其中塘池40座、谷坊50座、沉沙池126个、拦砂坝35座。完成工程总投资1041.7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00万元,地方配套50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41.72万元。投入总工日43.35万个。完成土石方量102.86万方。
治淮水保项目建设从根本上扭转了治理区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总之,治淮水保项目已经成为了信阳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工程”、流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德政工程”,在项目区老百姓的心中铸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近二十年的治淮水保项目的实施,使信阳的水变清了,天变蓝了,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一是各级党政高度重视是淮治水保项目实施的有力保障。只有各级党政始终坚持把实施水保项目当作是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和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大事来抓,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项目建设才能在组织领导和人、财、物各个方面得到有力保障;二是创新项目建设思路是治淮水保项目实施的内在动力。思路决定出路,把水保项目与本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农民群众意愿紧密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积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只有这样,治淮水保项目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才能得到群众的赞许和全社会的支持。三是统筹其他农业项目是治淮水保项目实施的发展源泉。实践证明,各个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搭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平台、整合所有涉农项目投资的做法是非常符合山区县治山治水实际的好机制,有了这种全新的投入机制,就能保证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出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使治淮水保项目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信阳市水利局水保科 孙建强 焦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