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四川达州市“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十一五”期间,四川达州市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发动组织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以水土保持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保护和改善大巴山生态环境,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积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加强治理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治理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工程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资金13958万元,投入劳力511万人,移动土石方量1147万方,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7平方公里,占计划的100%,其中:坡改梯3.15万亩,水保林 13.67万亩,经果林6.84万亩,封禁治理30.28万亩,保土耕作31.71万亩,同时兴修了一大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2、主要建设成效
    通过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理区面貌焕然一新,新的农业综合防护体系形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小流域经济明显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治理区经济社会的进步。
    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775.65km2下降到治理后的338.76km2,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3.84 %提高到治理后的41.64%,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34.03万吨,年水资源涵养量8158.18万方。
    二是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以增强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了新的农业综合防护体系,增强和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改善了农民人居环境、生存条件,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县(市、区)积极鼓励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万源市在改后的坡耕地上栽植甜樱桃、脱毒马铃薯、西瓜,种植反季节蔬菜;宣汉县在改后的坡耕地上栽植高产玉米、烟叶,渠县在改后的坡耕地上栽植黄花、无花果;大竹县在改后的坡耕地上栽植桃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项目区内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同时,又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小流域经济的发展。
    四是群众收入大大增强。项目区粮食产量增加1321.38万公斤,果品产量增加7393.31万公斤,总产值由治理前的 241258.96万元增加到治理后的266432.07 万元,年人均纯收入104元,减少贫困人口172人。
    五是解决群众三难。万源市水保局针对项目区群众饮水、行路、学生上学的“三难”问题。突出以人为本,以群众利益无小事,关爱群众是大事,水保服务三农为目标的发展思路,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在治理区兴建封闭式蓄水池、铺设饮水管道、便民道路等方式。相继解决了漆树坪、往川坝、青龙咀等小流域3000人的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满足了困扰当地群众多年期盼的愿望,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六是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2006年5月下旬开始,特别是7月份以来,达州一直晴热少雨,连续高温天数是1959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居历史第二位,高温天气一直在35~40度之间。到8月14日,高温干旱造成全市所有乡镇,494万人不同程度受灾,201万人、24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市农作物受灾39.58万hm2,成灾22.84万hm2,绝收4.55万hm2,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3.076亿元。但是,达县的管村、九岭、金檀等治理区,水保工程兴建的蓄水池不仅大多数都有蓄水,而且发挥了重要的抗旱保苗作用。管村镇的大梁村、高寨村搞水保工程时修建的10口蓄水池和一座石河堰蓄水总量达5000立方米,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抗旱保苗上百亩。
    四川省达州市水务局    马仕林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