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定西坡耕地综合治理堪称典范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8月1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现场会400多名代表来我市观摩。与会代表先后深入通渭县长川流域、安定区太白山流域等进行观摩活动。我市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一位代表感慨地说:“定西人民把梯田修到哪里、地膜就铺到那里、产业也跟进到那里,现有梯田增产部分相当于解决了8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既带来了生态效益,也催生出了经济效益,定西的坡耕地综合治理堪称全国典范!”

  市委书记杨子兴、市长常正国在定西宾馆会见了前来参会的各级领导和其他来宾。市委副书记马虎成致辞。市上领导郑红伟、位志荣、王向机,市政府秘书长金钟先后陪同观摩。

  参加现场会并来我市观摩的人员有: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有关司(局)领导,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等水利委员会、太湖流域管理局及陕西、重庆、福建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负责人、部分2011年试点县区人民政府负责人、水利(水保)局长,各级媒体记者等。

  在通渭县长川流域制高点,放眼望去,梯田、草坡、水保林高低错落,满目苍翠。“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出现这种生态景观,让人很难想象,而在定西市,像这样治理过的小流域还有300多条!”来自松辽水利委员会的王福庆边说边拿出相机拍下了眼前的“梯田美景”。

  在安定区太白山流域,连片的全覆膜庄稼吸引了代表们的注意。“这两年,在我市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这一旱作农业新技术备受广大农民欢迎。但这一旱作农业新技术之所以能‘遍地开花’,梯田建设功不可没。”安定区负责人赵众炜介绍说。

  多年来,安定区大规模种林草、修梯田、挖水窖、筑道路、修塘坝。太白山不但绿了,而且也富了。“山顶造林种草戴帽子,山腰修造梯田系带子,沟底打坝穿靴子”的流域治理模式,唤醒了沉睡的荒山,也唤醒了项目区农民致富增收的决心!

  与此同时,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代表们看到,安定区、通渭县通过实施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许多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项目区已形成了林多、草多、畜多、肥多、田多、收入多的良性生态循环。

  而在定西,依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别是梯田建设的长足发展,目前各县区都培育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安定区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渭源县被誉为“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陇西县被誉为“中国黄芪之乡”,岷县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临洮县被誉为“中国花卉之乡”,漳县被誉为“中国蚕豆之乡”、“中国沙棘之乡”,通渭县被誉为“中国红豆草之乡”。这在甘肃独一无二,在全国也极为少见。

  由于治理成效显著,继通渭县成为首批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试点县区后,今年,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被省上确定为试点工程试点县区。近日,实施方案已经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组织审查。今年预计累计治理面积达12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40.3%提高到77.5%。

  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我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572.65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39.3%,有346条小流域先后列入重点治理,其中官兴岔等11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十、百、千”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安定区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区;累计建成梯田494.54万亩,农村人均达到1.9亩,有29个乡(镇)整体实现了梯田化,使广大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初步改善,旱作农业水平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现有梯田每年可增产粮食2.6亿公斤,以每人每年300公斤口粮计算,增产部分相当于解决8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累计修建淤地坝367座,总库容11936万立方米、拦泥库容5772万立方米,控制水土流失面积940.7平方公里、可淤地1.6万亩,不但起到了“滞洪、拦泥、淤地”的主体功能,也发挥了“抗旱、行路、经营”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坝顶接通乡村道路1184公里,成为连接千沟万壑两岸的桥梁,极大地改善了山区的交通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从通渭县长川流域到安定区太白山流域,再到安定区水土保持展览馆;从印象里当年“种的坡耕地,吃的苦菜康,住的破窑洞”到如今眼见的“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的发展模式……

  一路上,代表们盛赞我市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的辉煌成果和显著成效,并纷纷拿出相机、手机,用镜头记录下这次难忘的定西之行。
       记者 陈玥旻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