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犹县沙塅村实施农发水保项目发生巨变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上犹县沙塅村位于社溪镇东南边,与南康市的大坑相连,有17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总面积10135亩,耕地856亩,现有人口1533人,人均耕地0.6亩,曾经是个有名的偏僻贫困山村。自2007年实施农发水保项目以来,该村通过发展桂花苗木产业和脐橙产业,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
1、从“癞痢地”到“花果山”。沙塅村原来水土流失严重,半山腰以上都是秃顶山,人称“癞痢地”,是上犹县三大片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之一。当地有谚云:“沙塅四百家,家家要淘沙;一家不淘沙,就不像人家”。2007——2009年国家农发水保项目在该村实施,在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开发山场,以桂花为重点,着力推进桂花苗木基地建设。目前,该村桂花苗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600亩,其中桂花有35万株,涵盖金桂、丹桂、八月桂、四季桂等几十个品种,种植脐橙800多亩,山顶戴帽种植水保林,山腰梯带内侧开挖水平竹节沟保水保土,山洼修筑塘坝蓄水,同时在花果园中套种西瓜,以短养长,形成了“春有花、夏有瓜、秋有果、冬有青”的良好生态环境。
2、从“泥房土屋”到“洋楼别墅”。农发水保项目实施前,沙塅村人均收入不到2000多元,农民的房屋多是泥土建成的土屋。近年来,该村通过发展桂花苗木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到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380元。农发水保项目的实施和该村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拆旧房,建新房,改水改厕,村里建起了集商贸、医务、幼儿教育、综合办公于一体的村部大楼;20多户农民家里购买了电脑;80多户农民在县城购买了房子;80%的农户盖起了小洋楼,自来水管、太阳能热水器、电视网络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宽畅的水泥大道通到每家每户,路边种植了桂花、香樟,和城里的“洋楼别墅”不相上下。
3、从“孔雀南飞”到“引凤还巢”。以前,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多,就业机会多,沙塅村60%左右的青壮年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农发水保项目实施以来,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桂花苗木产业,引进大户开发山场,推动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直接促成了100多位留守农民“洗脚上岸”,实现就近打工。一些年轻人受到鼓舞,纷纷回乡就业创业。如该村的何广金,原在深圳一家公司当中层主管,月薪达5000多元,得知村里大力发展桂花苗木产业后,毅然辞去外面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创业,承包了220亩山场种植桂花苗木,目前年产值已达90多万元。该村同何广金一样回到家乡创业的有40多人。
4、从“争水盗木”到“专家秀才”。过去,沙塅村因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很小,农田灌溉水源严重不足,村民常常因抗旱争水而引发打架斗殴的纠纷;部分村民迫于生计,经常上山盗砍村集体的树木,偷运木材现象时有发生,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破坏了社会和谐。自实施农发水保项目,发展桂花苗木产业以来,该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打架斗殴的现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谈种植、议发展的和谐文明村风,村里的活动室、农家书屋经常人满,一种学技术、树新风、杨正气的良好村风在全村形成,为了掌握种植花卉、果树的技术,不少人自学成才,成为当地的土专家、土秀才。
上犹县水土保持局 赖守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