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抢抓机遇谋突破 加快发展惠民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通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县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全县总面积2912平方公里,有耕地232万亩,其中坡耕地22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5%。多年来,该县按照“生态立县”战略,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县抢抓实施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科学谋划,全力推进,全面加快全县旱作农业的发展。今年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85 km2,其中新修梯田20000亩,营造水保林3675亩,人工种草3100亩,配套田间道路76.0km,修建水窖200眼、排水沟34.6km,项目区治理程度达到77.5%,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做法有:一是强化领导,靠实责任抓落实。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推进项目实施,打造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精品示范工程,通渭县将试点工程纳入全县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成立了以政府县长为组长的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等工作,并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县直有关部门和项目实施区的北城、马营、平襄三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推行行政领导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的“四定”责任制和业务部门包规划、包质量、包软件、包验收的“四包”责任制,形成了责任明确、层层负责、严格奖罚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了治理责任到干部、工作到农户、面积到地块,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创新机制,多措并举抓筹资。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资金筹措难、劳力组织难等问题,通渭县采取算账对比、典型示范、宣传发动等办法,调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为有效落实群众筹资,县政府一方面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向农户投放小额贴息贷款,另一方面组织群众赴疆拾花打工挣钱。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向项目区农户发放惠农款86万元,涉及农户412户。项目区今年共有740多人赴疆拾花,创收370多万元,群众主动拿出了184万元用于梯田建设。北城乡庄子村村民孛金浪从赴疆拾花收入中拿出12000元自筹资金,将全家60亩坡耕地全部修成了水平梯田。马营镇村民魏玉章、魏进龙看到试点工程建设的效益,今年主动向镇政府预交梯田建设自筹款,申请将他家的坡耕地修成梯田。三是科学规划,规模治理抓质量。按照“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建设思路,通渭县统一制定项目区规划蓝图,以试点工程为重点,将城建、妇联、畜牧、扶贫、农业等部门项目一并纳入项目区,共整合资金320多万元,项目区实现了“道路整体贯通、产业整体布局、生态整体治理、面貌整体改善”的良好效果。工程打破村界、组界、户界和地界,整山系、整流域规模建设。在施工中派出技术人员跟踪开展技术服务工作,随时解决施工难题,并指导和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工程质量标准施工,工程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四是调整结构,培育产业抓增收。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把梯田建设与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大力推广全膜覆盖、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等旱作农业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全膜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产业。计划明年在试点项目区新修梯田地铺膜9200亩,种植全膜玉米6000亩,种植马铃薯7000亩(其中铺膜马铃薯3200亩)。并通过玉米秸杆和红豆草,发展草食畜牧业,走“梯田+地膜+养殖+加工”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提高试点工程建设效益,为全县农村发展做好示范带动。今年,该县以梯田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全县完成全膜双垄沟播90.7万亩,种植全膜玉米105万亩、马铃薯37.1万亩、中药材3.5万亩。以种促养,以养带种,新建青贮氨化窖池2100座、发展规模养殖小区11个,规模养殖户2248户,建成6万吨玉米淀粉加工企业1家、5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2家,充分展示了旱作循环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通渭县水保局供稿,省水保局组宣科编辑)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