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甘肃省会宁县全面完成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任务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1年是会宁县实施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第二年,今年会宁县按照打造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精品示范工程的目标,采取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技术服务、广泛宣传发动、规范建设管理、加大产业开发等措施,扎实推进坡耕地试点工程建设。工程自今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32平方公里,其中新修梯田20001亩,营造水保林6371.7亩,种植紫花苜蓿1113亩,配套田间道路62.4公里,截排水沟2.6km,完成工程投资2052.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00万元,地方投资1052.2万元,全面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主要做法是:
    1、强化领导,创新机制抓管理。会宁县委、县政府把坡耕地试点工程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水务、农牧、林业、国土、扶贫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等工作。项目区所在乡镇作为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全面负责机械调配、群众发动、施工组织、成果管护等工作。同时,建立完善部门协作、宣传教育、考核验收、责任奖罚 “四项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科学规划、技术服务、资金管理、督促检查等“五项措施”,全面推行项目主体责任制、建设公示制、投工投劳承诺制、资金报账制、工程监理制、建后管护责任制等“六项制度”, 全面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和机制保障。
    2、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抓规模。在项目规划中,按照 “建设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大示范区”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对位配置各类治理措施,打破地界、村界、组界,逐点逐块落实,并注重“五个结合”:即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产业开发、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地产业优势和地形地貌特点,突出发展主题,以梯田建设为重点,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切实做到规划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流失一次控制,确保“改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 县上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长期坚守施工现场,推行技术包乡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确保工程出成品、出精品、出样品,争创精品示范工程。
    3、加强管理,严格把关抓质量。在项目实施中,始终把工程质量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县水保专业技术人员会同乡村干部经常驻村蹲点,严格落实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和严要求的“四高一严”建设程序,从规划落实、施工放线、质量把关、验收考核等方面全程服务,从工程数量、质量、措施配套、规划落实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管。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督查小组,采取定期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深入施工现场,强化督促检查,配合监理加强质量监督,随时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劣质梯田及时进行了返工。凡质量不达标,监理不签字,农户不满意的工程,一律不验收、不付款,严把工程建设质量。
    4、广泛发动,全员参与抓进度。在项目建设初期,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建立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保障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把“群众是否愿意参与、是否愿意投劳共建”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条件,分村、分组召开群众大会,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面积、质量标准、技术要求、优惠政策、后续产业开发等事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认真落实工程建设投工投劳承诺制,通过农户签字确认的形式,对工程建设投工投劳进行承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进度。
    5、项目整合,调整结构抓产业。按照“梯田修到哪里、道路通到哪里、精品流域治理到哪里、全膜玉米和马铃薯种植示范点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把工程建设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强化项目的组装配套,进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梯田的平台作用,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围绕建设“产粮大县”、“草畜强县”和“梯田化县”的目标,加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和草畜产业的开发力度,扩大地膜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充分利用玉米秸秆和紫花苜蓿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规模养殖业,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会宁县水保局供稿,省水保局组宣科编辑)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