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静宁县梯田建设有力推动特色产业和旱作农业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静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典型的旱作农业县。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是静宁的基本县情,也是发展的最大制约。
长期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干旱实际,始终把梯田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和旱作农业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优化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改进工作措施,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修梯田、集雨水、调结构、强产业、促增收”的梯田旱作农业综合治理与开发路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山地梯田挑起了静宁农业发展的大梁,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保障工程。
一是梯田建设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多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静宁县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一核心,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管理、乡镇实施、群众参与”的思路,采取项目引导,国家和地方共同投资,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大力开展梯田建设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2009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以来,静宁县三年完成梯田建设面积16万亩,梯田化程度逐年提高,梯田面积累计达到125.4万亩,为静宁县调整农业结构创造了条件,为大面积推广以双垄沟播玉米为主的旱作农业提供了平台。在2011年完成50.5万亩旱作农业的基础上,今年又推广76万亩旱作农业新技术,为全县粮食生产再做贡献,为西北部农民增收再立新功。
二是梯田建设有力推进了后续开发,培育壮大了特色支柱产业。充分发挥黄土高原苹果优质产区这一资源优势,坚持将梯田建设与果品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最大程度地提高梯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静宁县坚持发展果园不放松,尤其近年来,每年新植果园6-10万亩,全县果园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山地梯田果园达到70万亩,占全县果园的87.5%,基本实现了中南部适宜区全覆盖。2011年全县果品产量达到40万吨,产值达到1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5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105元的82%。果品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聚宝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静宁苹果”先后取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绿色食品基地认证、出口基地认证和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等4张国家级名片。静宁县先后荣获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等6个国家级荣誉称号。仁大、李店、治平3乡(镇)被评选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
三是梯田建设加快了综合治理步伐,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我们按照“改土兴水抓生态”的思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梯田为主体,实行山、水、田、林、路、窖、坝统一规划,整村、整流域综合治理。止2011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68.2平方公里,按照每亩梯田平均每年减少径流11.64立方米、减少泥沙1.46吨,减少土壤有机质及氮、磷养分流失2.1公斤。全县现有的125.4万亩梯田,平均每年可拦蓄径流1459.66万立方米、拦蓄泥沙183.08万吨,减少土壤有机质及氮、磷养分流失263.34万公斤,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模数大幅下降,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肥不外流的综合效果。
甘肃静宁县水保局供稿,省水保局组宣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