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四川内江市东兴区201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内江市东兴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全区幅员面积1181平方公里,总人口88.3万,其中农业人口74.83万。耕地面积55.79万亩,人均耕地0.74亩,是典型农业区。区内水土流失面积755.70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63.98%。2010年,该区通过竞争性立项,成为全国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工程于2010年12月开工,2011年4月竣工。工程投入专项资金12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00万元,地方配套250万元。实施坡改梯6256亩,其中土坎梯田359.66公顷,石埂梯田57.38公顷,新建蓄水池60口,截排水沟25.58公里,田间道路12.96公里。在项目实施中该区有效整合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东兴区松林项目区201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涉及田家镇正子、火花、都堂、正觉、天堂5个村。项目实施中,内江市东兴区按照“统一规划、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小农水、农村饮水安全、新农村建设、村级公路、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项目、集雨节灌、扶贫项目等涉农项目有机整合,共整合资金9420万元,解决了水保专项资金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项目整合集聚效应,拓宽了投入机制,优化了治理模式,提高了治理标准,提升了资金效益,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
    同时,项目区原来主要以种植农作物、发展畜牧业为主,其中农作物主要以种植红薯、玉米为主,经济效益较低。在试点工程建设过程中,东兴区紧紧围绕“治流域、建基地、兴产业、富百姓”这一主题,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以名贵中药材、珍稀苗木种植为重点的水保绿色产业,走出一条“以项目促治理,以治理促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项目建成后,由政府牵头,让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集中成片土地,引进了云南天丹药业有限公司,在项目区发展名贵中药材和珍稀苗木的种植。目前,已栽植名贵树种红豆杉、银杏、天冬、麦冬、丹参、桂花、红椿、香樟等2000亩,近12万株。天丹药业有限公司以每亩每年700元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租期18年。二是农民成为个体劳动者受雇于该公司,获得劳动报酬。每人每日可获得工资30至50元,按每人每月平均工作20天计算,每人每月可获得工资收入600至1000元。三是企业与农户实行定额二次返利方式促农增收。农户除按合同约定获得土地租金外,采取国家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作为股本入股企业,不承担亏损,将企业利润总额的8%用于农民二次返利。同时租赁的前五年向出租土地的农户定额返利的方式,每亩每年增加土地租金100元。初步统计,项目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30元,比项目建设前净增830元,基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四是采用“企业助一点,政府投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对项目区土地流转的适龄农民购买养老保险,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周斌 孔祥东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