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在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抓好典型示范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青海省水利水保部门深刻认识到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更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将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丘区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以来,省水保局多次研究,形成了突出重点,突出规模,突出效益,突出典型示范的主题思想, 并组成工作组深入调研,认真选点,打破村界、乡界落实建设地点,打破部门、行业界限积极整合部门项目和资金,经过多次斟酌并得到上级领导和部门肯定,决定坡耕地试点工作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开展,力争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完成,在省水保局的精心组织下,互助县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要求,“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实施,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为依托,开展了五抓五结合,顺利完成了建设任务,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他们的经验是:
一是把坡耕地治理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作为生态工程来抓。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区是互助县典型的干旱浅山地区,也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区之一,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在工程规划上总结和借鉴多年来淤地坝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精品工程的成功经验,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坡耕地整治的首要目标,注重从根本上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把坡耕地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作为民生事业来抓。坚持把民生理念贯穿始终,工程从选址规划、建设施工到投入使用,都着眼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优先选择近村、近路、近水的6个村实施坡改梯工程,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同时做到当年规划、当年完工、当年受益,治理成果当年就惠及人民群众。
三是把坡耕地治理与项目整合、产业开发相结合,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来抓。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议“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发展战略,按照“梯田修到哪里、道路通到哪里、精品流域治理到哪里、全膜玉米和全膜马铃薯种植示范点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把工程建设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强化项目的组装配套,进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2011年项目区整合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在项目区配套实施投资1300万元的灌溉管网工程(2011年度已完成埋设主管道10km,2000t蓄水池及泵站土方工程的开挖)。在修建高标准梯田的基础上,农业部门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种植脱毒马铃薯现代旱作农业技术,坡耕地试点工程项目区6村已规划并审核通过了5000亩脱毒马铃薯、1000亩全膜玉米项目,并于今年春季实施。另外在大庄及包刘村实施了1000亩的深松机修梯田试验田,这些措施必将有力地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整合资金、产业开发,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把坡耕地治理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作为农村基础设施来抓。工程实施以来,互助县根据蔡家堡、西山2乡的当地实际,突出发展主题,凝聚水保、扶贫、民政、文体等部门的资金和力量,以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度为契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1年项目区内的蔡家堡乡大庄村依托梯田建设工程富民强村,改善了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乡政府抽调工作组及时清除村道两旁垃圾及农家肥临时堆放点21处;全村集体实现“村村通”广播工程,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16户;项目区内新建马铃薯储藏窖14眼。一系列惠农项目的配套实施,使得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为实现一个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富裕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把坡耕地治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作为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来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印发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加大对试点工程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全社会认识水保、关注水保、支持水保的良好氛围。工程建设前期下发用地通知书,让群众提前做好倒茬和地块预留,认真做好项目区群众思想工作,在充分保障群众权益、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调动群众兴修梯田的积极性,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坡耕地治理,确保任务如期完成。从规划选点、筹资筹劳、面积丈量等都向群众公开,做到了公正、合理、透明;在工程实施阶段组织受益村代表组成村级监督组,对坡耕地施工进行实时监督。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治理处互助水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