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犹 昔日“癞痢地”今变“花果山”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上犹地处赣江左支章水源头,县域面积1543.87km2,人口30万。据全省第三次遥感调查,仍有水土流失面积378.46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4.56%,该县许多山半山腰以上不长植被,被称为“癞痢地、秃顶山”,是江西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之一。在上级水保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该县从2004-2012年,先后实施国家农发水保项目上犹江项目区、油峰项目区、东山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能、居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上犹、绿色崛起”这一目标,狠抓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两大主题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昔日的“癞痢地、秃顶山”,而今变成了“花果山、聚宝盆”。
该县从2004-2012年实施了国家农发水保项目上犹江、油峰、东山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综合治理了黄塘、南村等14条小流域,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6.65㎞2,其中坡改梯620亩,水平台地750亩,营造水土保持林58815亩,开发种植经果林25671亩,种草13240亩,封禁治理150828亩,修筑塘坝15座,蓄水池117座,沉砂池772座谷坊595座,修筑拦砂坝30座,新修道路50.5㎞,开挖水平沟1231㎞,修筑沼气池434座,完成土石方284.24万方,投入工日127.82万个。投入资金3981.7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510万元,地方配套716.5万元,群众自筹1755.22万元。
在项目建设中,该县着重在“癞痢地、秃顶山”等强度以上流失山地上做文章,把“治理一条小流域,开发一个新产业,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改善一方生态”作为项目建设的落脚点,积极探索出“猪-沼-果”,“果-疏-鱼”,“乔-灌-草”综合治理模式,注重规模治理、大户治理、能人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实施注重了生态建设、经果林开发和果园坡面水系配套建设,营造了千亩以上水土保持林示范点31个,涌现了森林托管户、林保姆48户,托管面积达7万多亩,培植了黄塘4千多亩有机脐橙、油峰5千多亩茶叶、沙塅8千多亩桂花、龙头1.2万多亩油茶,埕塘5千多亩油茶,石坑3千亩油茶,柏水3千多亩桂花苗木7大产业基地,这七大基地已成为全县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黄塘有机脐橙已成订单农业,年产脐橙18000吨,远销北京、上海、兰州等地;油峰茶叶已获省优品牌,倍受消费者青睐;果园业主还充分利用水平条带套种瓜果,年产西瓜达8千多吨;项目区经果林年收入达9千多万元,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项目区森林植被覆盖度提高了29.5百分点,年保土达71.98万吨,年保水5576.71万方。昔日的“火焰山、癞痢地、秃顶山”,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而今变成了“花果山、聚宝盆”。
上犹县水土保持局 赖守璜供稿 张达庆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