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山东济宁:水保小工程 抗旱大作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8-1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热切的农民
 
当地农民在浇水
 
干旱的花生                           浇水的花生
 
    “你们是济宁市水利局吗?你们能不能帮我们这块地也修几个小塘坝?你看我家的庄稼都快旱死了……”拉着我们的手,又急切地掏出将军烟,带着草帽的农民大叔最质朴的方式跟我们打着招呼,眼神灼灼地看着我们,那眼光比七月份的太阳还要炙热。这是济宁市水利局水保办的工作人员在邹城市东部山区调研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时,发生的一幕。
    济宁市的一些山地丘陵区,农民的传统耕作一直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就能丰收,下了大雨白白流走,干旱少雨时缺少灌溉水源。今年以来,济宁市平均降雨量约325mm,较历年降雨量偏少30%,较去年同期降雨量偏少41%。尤其是今年入夏以来,济宁市普遍高温少雨,降雨比历年同期偏少近一半,多地出现不同情况的旱情,特别是山丘区,旱情尤为严重,一些种植花生的地块,出现干旱死苗现象,一些种植地瓜等较为耐旱的地块也出现大幅度减产迹象,群众心急如焚。但是,一些靠近小塘坝、拦水谷坊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地方,借助留存的雨水,当地群众利用柴油机水泵、潜水电泵等灌溉设备浇上了水,地里的地瓜、花生长势喜人,耗水量较大的西瓜也喜获丰收,和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出现了刚才农民拉着我们的手,希望我们多修塘坝的一幕。
    小小拦水坝,拦住雨水,以备旱时之需,解决了群众抗旱的燃眉之急。多年来,济宁市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针对山丘区十年九旱,缺水的实际,坚持“治山先治水,治水先蓄地表水”的原则,利用自然沟道、洼地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自上而下,建设塘坝、拦水坝、谷坊等小型水保拦蓄工程。目前这些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在抗旱保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多地群众称之为庄稼的“救命水”,农民的“致富水”。但是,由于受资金限制和水土保持工程单位面积投资低等因素影响,很多山区的农民还享受不到小型水保拦蓄工程的实惠。水保工程就是民心工程,下一步,水利部门将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急群众之所急,将水土保持工程修到农民的心坎上,助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山东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 济宁市水利局水保办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