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成效持续显现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8-1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中上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海拔2275米~4394米,高寒干旱,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3321.6平方公里。多年以来,西宁市水土保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把治理水土流失当作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分阶段、分步骤,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截至2017年底全市完成治理小流域147条,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32.55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3.13%。其中梯田68772.31公顷,水保造林34302.17公顷,种草1084.3公顷,封育39097.15公顷,修建治沟骨干坝60座,中小型淤地坝327座、小塘坝谷坊3437座、涝池142座、沟头防护265座、护岸墙13.12公里,累计完成投资8.3亿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持续显现。
一是防治水土流失效能凸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坡面的水平阶整地、水平沟整地、鱼鳞坑整地、径流整地生物措施和沟道工程的建设,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了多层次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据推算,沟道工程每年减少入湟水河泥沙168万吨,同时也改变了沟道的小气候,增加了土壤湿度,提高了沟道坡面植物自然修复能力,极大地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减少了入湟水河泥沙,有效改善了下游河道的水浑现象。
二是防灾减灾功能凸显。通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市郊34条灾害性沟道,通过布设生物措施 、“坡改梯”治理措施、治沟骨干坝、中小型淤地坝、小塘坝谷坊群工程等沟道综合治理,使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改变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达到了泥不出沟,有效遏制了沟道下切和沟岸崩塌扩张现象,为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培育资源功能凸显。据达标验收的小流域资料汇总计算,西宁市水土流失严重的农业区治理后的土地利用率由50%以下提高到90%,未利用土地由50%以上减少到30%以下,增强了综合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了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区域生态环境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是发展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功能凸显。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蓄水在10万立方米以下的142座涝池和库容在50万立方米的60座治沟骨干坝工程,共增加水浇地面积5.46万亩,同等干旱地相比,每亩增加粮食100公斤以上。兴建梯田103.16万亩,与坡耕地相比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粮食,年可增加粮食5158万吨,可解决20.63万人的口粮问题,有效巩固和提高了受益区群众的粮食保障能力。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 李万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