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兴修梯田助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12-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甘肃省定西市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总面积1.9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672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3%;年均径流模数81346立方米/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5252.7吨/平方公里,严重地方达12000吨/平方公里以上;年均流失泥沙8786万吨,占全省年入黄泥沙总量5.04亿吨的17.4%,占黄河年均输沙量16亿吨的5.5%;年均剥蚀土壤3.9毫米,流失氮、磷、钾养分190多万吨。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之一,治理坡耕地对治理水土流失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梯田建设是治理坡耕地的主要措施,坡耕地修成梯田,不仅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而且能增加耕地产量,进而助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基础支撑。
(一)保持了水土资源,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兴修梯田701.78万亩,农村人均2.65亩。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后,“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提高了水、土、光、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潜力得到有效发挥。据统计,全市粮食亩产量由2000年的124kg提高到2016年的227kg,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安定区、通渭县于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以梯田为载体的特色产业和旱作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各试点县区按照“梯田修到那里、地膜铺到那里、产业跟进到那里”的原则,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梯田工程为基础平台,培育、发展、壮大了一大批具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逐步形成“梯田+马铃薯”、“梯田+中药材”、“梯田+地膜玉米”、“梯田+草畜”和“梯田+水窖+大棚+科技”等多种旱作农业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良性发展的路子。全市洋芋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以上。
(三)促进了多业并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以坡改梯为主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梯田化程度极大提高,梯田化催生了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催生了产业化,进而又促进了劳务输转和土地流转。项目区单—的传统农业模式被打破,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就业,推动农业生产由广种薄收的传统种植农业向种、养、沼、肥、田—体化,产、供、销—条龙的现代农业转变,开始走上了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呈现出山绿、地平、水清、路通、村新、民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抓产业开发,促进农民增收,是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定西市依托水土保持措施特别是梯田建设工程搭建的基础平台,立足资源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加快土地流转,不断培育和壮大以马铃薯、中药材、畜草、劳务等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形成“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甘肃省定西市水土保持局 马旭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