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甘肃省定西市水土保持工作成就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01-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甘肃省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主要承担了定西市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及防治、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植物种类、栽培技术研究,水土保持优良树种的引种选育,水土保持及雨水利用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的任务,科研项目涉及水土保持的各个方面。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改革40年来,甘肃省定西市水土保持科研、监测工作跟随时代的步伐,着力破解生产和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科研成果丰硕,监测工作日臻规范。
    一、立足实际搞科研,为定西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改革开放前,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开展了坡耕地径流试验,优良林木和牧草的引进试验,土壤改良试验和治沟工程试验,为山区做好水土保持、发展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小流域为单元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以“小流域地形小气候、土壤水分特征及治理措施对位配置研究”为代表的各类研究,研究涵盖优良树草种引进、水平梯田试验研究、节水灌溉技术应用、难利用地改良研究、沟道裸露区综合防护体系建设研究等方面,为同类型区全方位治理中各项措施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体系研究”“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半干旱区雨水资源化潜力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代表的综合研究,为治理措施系统化、全面化、可持续化运用提供理论和科技保障;2000年以来,开展了以“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研究”“渭河源生态系统的演变、发展趋势及恢复技术模式研究”为代表的科学研究,为改善人为活动引起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现阶段,水土保持科研正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改善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的问题,已经完成的“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欧李引种栽培试验研究”,正在进行的“黄土寛梁缓坡丘陵生态格局优化与特色粮草产业化技术及示范”等研究项目,将对提升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和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0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省部级、地厅级科学研究、技术示范推广课题等160多项。共取得科技成果3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国内领先15项、国内先进12项、省内领先1项、省内先进2项、省厅验收A级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由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独立完成的《小流域地形小气侯土壤水分特征及治理措施对位配置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协作完成的《水平梯田试验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着眼规范搞监测,为定西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
    改革开放之前,定西市在安家沟流域先后开展了水文、气象观测、土壤水分监测、坡面植被水土流失拦蓄效益监测、集流场的集流效率监测等工作。改革开放特别是2005年以来,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定西市安家沟流域设立综合典型监测站,按照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要求进行建设、运行和管理。作为甘青宁山地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水蚀区唯一的国家综合控制站,安家沟流域已连续13年向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上报年度监测数据,为甘肃省水蚀区、全国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服务。
 
 
    三、立足基地强协作,全力扩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科研监测基地的建设,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加上长期工作积累的数据资料,吸引了一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前来交流协作,拓展了定西市科研监测工作和相关科研院所的协作空间。到目前为止,定西市在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成立了兰州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科研教育基地,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一方面进行了许多生态环境建设的科研课题,解决了本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的急需和前瞻性问题,另一方面也逐步发展成为相关院所的科研和野外实习基地。目前,定西市正在安家沟流域建设定西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院校和科研项目进行合作,使之真正建成集科研示范、监测、教学、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综合基地,成为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也成为区域生态屏障研究的领头雁和建设实用技术的辐射源,为定西市及区域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甘肃省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王小平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