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新华网江西频道:赣州市探索形成生态治理“赣南模式”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05-1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网南昌5月9日电(通讯员江翠芳)赣州市自2014年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以来,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统筹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创造了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赣南模式”。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面积2210.9平方公里,废弃矿山恢复治理面积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2%,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在98%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筑牢了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确立新思路 变单一治理为系统治理
    赣州市以生态问题治理和生态功能恢复为导向,改变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治理模式,努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和民生优先统一。把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作为推进民生水保、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民生工程来抓,重点抓好长期存在的红壤侵蚀、崩岗、废弃稀土矿山、小流域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兴建经果林、蓄水池、山塘、挡土墙、沟渠、生产道路等民生设施,统筹解决生态问题和农民生计。
    二是坚持山上治理与山下治理并举。在山上,实施截排水沟、植被恢复等举措,有效控制治理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在山下,推动水土保持治理“进村入户”,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扶贫攻坚等中心工作,建设水保生态综合体,山上山下同治,真正呈现山上林木葱郁、山下溪水清澈、村庄整洁怡人的景象。
    三是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治理兼顾。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油茶、毛竹、林下经济等生态富民惠民产业,逐渐形成“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推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
    探索新路径 变粗放治理为精准治理
    赣州市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的治理原则,统筹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工程建设,精准发力、分类施策,深入做好治山理水这篇大文章。一是推进小流域治理。采取“一河一策”,对河道内乱倒垃圾、渣土、乱采滥挖、违法搭建、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和破坏河道工程设施等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做到治山、治水、治污“三治同步”,推进治山保水、疏河理水、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五水共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比如,上犹县近五年来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71.8平方公里,该县梅水乡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
    二是推进矿山治理。对历史上因稀土开采产生的诸多废弃矿山,存在生态景观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及水质污染严重、生物群落破坏等问题,采取矿山地形整治、建挡土墙、截排水沟、修复边坡、植被恢复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矿区内整体水土流失量得到了有效控制,消除了大型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寻乌县为例,治理前废弃稀土矿山总面积达14 km²,目前已基本完成治理,全县废弃稀土矿山水土流失量由治理前的12.2万吨下降到2.1万吨,减沙效率达到82.8%,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
    三是推进崩岗治理。根据崩岗侵蚀发展过程、规律和崩岗区水沙流动量大的特点,分别采取自然修复治理模式、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生态开发治理模式、生态改造治理模式等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发挥其综合效益。比如,兴国县近两年来投入2403万元,治理崩岗36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3.51公顷,其中种植水保林300.29公顷、实施封禁治理242.5公顷、生态修复50.41公顷、开发经果林21.01公顷、生态改造89.3公顷。
    四是实施“添绿”工程。突出山林生态建设,大力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4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库内流域大部分山林列入国家防护林、公益林范围,避免乱砍滥伐,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同时,扎实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去冬今春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113.28万亩。
    建立新机制 变后端治理为全程治理
    赣州市深入贯彻“尊重自然,注重预防,强化治理,打造绿水青山,推进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坚持预防优先、治理前移,实行全过程严抓严管严治。
    一是构建严明的制度体系。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水土保持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水土保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水土保持工作重点管理乡镇实施办法》等文件,市水保、市交通、市林业、市果业等部门制定了各重点领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控行业管理办法,市人大启动《赣州市水土保持条例》立法工作,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纳入对县(市、区)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使水土保持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组织严密、保障有力。
    二是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建立了市、县、乡、村“两横一纵”四级网络化监督管理体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未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未及时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等事项,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督促落实。率先推行山地林果开发业主承诺制加部门联合审核验收的监督管理方式,破解山地林果开发监管难题。通过水土保持社会监督奖励办法,发动群众力量进行监督。
    三是落实严厉的责任追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重点区域实行“天地一体化”监管,将无人机技术运用到日常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和监测工作中,改变了人工检查的单一方式,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失管必问。
    构建新格局 变单打独斗为共同治理
    赣州市把水土保持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推进,做到全景式规划、全员性参与、全要素保障,积极构建协调统一的治理格局。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市水土保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22个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各自工作职责,形成了市分管领导全力调度、各单位部门扎实推进的协同作战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实行召集人制度,市水保委负责人为召集人,召集人根据工作需要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是实施联合执法。采取生态综合执法、市县联合执法、部门联合执法等方式,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对重大违法案件线索,实行挂牌督办,严管严查,凡有违法一律严厉追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三是引导社会力量。探索以奖代补、民办公助、村民自建等管理新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入“四荒”开发治理,创办以高效种植、生态旅游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
    近三年来,全市引导约15亿元民间资本重点治理小流域,新建以高效种植为主规模面积50亩以上的基地450个,帮助和带动约3.65万名当地农民和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新华网江西频道 2019年5月9日)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