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水保立区”结硕果——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工作70年记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06-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官兴岔
花岔流域
葛家岔镇康乐村梯田

称沟驿镇双乐村梯田
青岚山乡大坪村梯田
东河流域综合治理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是沿着民族复兴之路奋勇前行的7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系列伟大的论断,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千千万万安定人坚持“水保立区”战略,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立足区情,走出水保立区好路子
      定西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而安定区则是这片古老土地上镶嵌的一颗明珠。安定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山多川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形成了定西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这里虽然总流域面积达3638.7平方公里,但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3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1%。这里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酷劣,自古便有“苦瘠甲于天下”之说。“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曾是这片贫瘠土地上百姓广种薄收、艰难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存条件,逐步摆脱贫困面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始终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加大力气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956年,不想再靠天吃饭的安定人苦思冥想后大胆提出让土地为人服务的设想,而后成功在安家沟流域试修了2亩水平梯田,未曾想这个大胆的想法使当年的粮食就实现了增产。梯田修好后,地修平了,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从此,“农业学大寨”的这场春风吹遍了安定整片土地,党员干部齐带头,男女老少齐参战,人们牢记“苦干实干”的指导思想满怀战天斗地的精神,修梯田、兴水利,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探索科学种田,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辛勤的汗水定会浇开希望的花朵。1983年,安定区被列为国务院“三西”建设重点县和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安定人民终于踏上了靠着双手改造生存环境的路,他们始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把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至此走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主体,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成功之路,创立了“梯田+水窖+科技=解决温饱”、“结构调整+市场引导+龙头带动=脱贫致富”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终于实现了全区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安定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立了“水保立区”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规划、人机结合、保证质量、整体推进”的梯田建设原则,高标准、大规模的推进机修梯田。仅1999—2000年两年时间,投资5700多万元,完成机修梯田22万亩,创下了历史之最。安定人在这条路上负重前行,无怨无悔,曾经无法承载任何财富的贫瘠土地,正不断播撒绿色希望。跨入新世纪,随着梯田效益的日渐明显,广大干部群众对梯田建设的认识有了新的升华,兴修梯田已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全区掀起“贷款修地—种植洋芋—当年还贷”的热潮,达到了“一次投入,当年见效,长期受益”的目的。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黄土地里终于结出了果实、焕发了活力,脱贫致富至此有了基础。安定人民苦干实干加巧干,走出了从分散型治理到规模化治理、从防护型治理到开发型治理的艰苦漫长历程。全区兴修梯田面积累计达到187万亩,农村人均占有梯田面积达到5亩。全区大规模改土造田的伟大壮举赢得了世人的赞叹,并且得到了水利部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市、区)”等荣誉称号。据测算,全区现有梯田每年可拦泥800多万吨,拦蓄径流2000多万方,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促发展”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
  调整结构,培育农民增收大产业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这个以苦著称的地方,终于脱去了原有的面貌。安定区大规模推进梯田化建设进程的重大创举,为全区人民创造了永续利用的丰厚资源,同时也为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流域经济,壮大区域经济总量提供了先决条件。至此,保持生态的理念,在安定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全民自觉。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进,马铃薯产业给加工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红利。安定区按照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这条主线,积极推动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马铃薯产业现已成为辐射千家万户、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区域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在种植方面,积极发挥梯田高产稳产的优势,按照“梯田建设+深松深耕+黑膜覆盖+脱毒种薯+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增产增收”的生产模式,以“种薯优质化、鲜薯品牌化、加工专用化”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稳定在130万吨以上,真正实现了良种全覆盖。
      梯田建设不仅起到了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留住土里肥的作用,而且让农民的口粮田有了根本保证。同时也为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创造了先决条件,使48.73万亩劣质低产、难以耕作的陡坡地稳定退耕,种植优质牧草,畜草产业稳步发展,形成了“种草养畜—建设沼气—沼渣肥田—增产增收—改善环境”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梯田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使富余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走了出来,去从事二、三产业,从而拓宽了增收渠道。全区上下围绕打造“安定技工”劳务品牌,狠抓技能培训、组织输转、基地建设、维权服务等工作,实现了由劳力型向技能型、分散型向组织输转型的转变。近年来,全区年输转劳动力稳定在11万人次以上,年创劳务收入15亿元以上。
      安定区治理水土流失与产业开发相得益彰,创出了一条在严酷条件下由不得温饱—基本解决温饱—稳定解决温饱并向小康迈进的发展之路。梯田建设让粮食增产了,产业结构调整了,特色产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今昔对比足见成绩,除了源自人们时刻保持着奋进的状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只要有信心,黄土也能变成金。
  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大跨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美丽安定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来建设和呵护。数年的艰苦奋战,数年的汗水浇灌,才使得全区的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8年底,全区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8.6%。造林保存面积146万亩,种草留床面积57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37.2%。建成各类淤地坝156座,形成6条较为完整的坝系。建成各类小型拦蓄工程1.08万座、集雨水窖19.2万眼,农村道路、电力也实现了网络化、全覆盖。经测算,现有的各项治理措施每年可拦泥1200多万吨,拦蓄径流能力4700多万方。全区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640吨/平方公里下降到234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流失泥沙量由治理前的2052万吨下降到现在的852万吨,土壤侵蚀量减少59%。
      “水保立区”战略的确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安定区水保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拉开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打响了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县)”的目标,整合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雨水集蓄利用、扶贫开发、能源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畜牧业发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对口帮扶、社会援建等项目资源,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通过“修梯田、挖水窖、通道路、育林草、改圈舍、养牛羊、建沼气、种洋芋、输劳务、增收入”,初步走出了一条属于安定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安定区先后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黄土高原地区梯田化区”、“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省级优秀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区)”等荣誉称号。2013年,安定区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县)”,这一光荣称号让我们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安定区将持续坚持“水保立区”战略,立下愚公志,挖掘新活力,在曾经只“生长贫穷”的土地上,激活艰苦奋斗的基因,书写脱贫攻坚的传奇,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安定的宏伟目标而攻坚克难,努力奋斗!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工作站 付强 吕洁琼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