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大余县:水土保持长效措施显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06-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现在景观美了,生态绿了,长期困扰村民的裸露边坡终于得到彻底修复!”近日,江西省大余县黄龙镇大龙山村村民蓝善荣告诉记者。自从水土保持项目落户这个村,昔日的荒山改造成了现在的水保生态园,裸露的边坡变成了水保治理展示区,贫困户变成了水保生态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同频共振。
水保治理项目产生显著效果
蓝善荣所说的水土保持项目大余丫山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位于黄龙镇。该项目根据现有资源特色和区位特征,通过以水生态、水文化为载体,融入水保元素,重点打造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区,生态休闲旅游区。近几年,生态园着力探索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雨水集蓄与节灌利用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园区排水实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整个模式的建设起到涝能排、旱能灌,减少径流、泥沙下泄,削弱沟道洪峰等作用。目前,该示范园已形成一个规划面积3.3万余亩的水生态与水文化相结合、公共休闲与康体健身相结合的集农业开发、观光游赏、休闲健身、生态教育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特色生态示范园和生态教育基地。
大余丫山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建设,是大余探索水土保持长效模式,打好水土“保卫战”的生动案例。该县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2015年,该县在头塘、新村、联合3条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3.60平方公里,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每年增加涵蓄水源63.15万立方米,年减少土壤侵蚀量6.40万吨,降低土壤侵蚀模数532吨/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提高了5%以上;2016年,投资708万元在头塘、九龙、同心、灌湖4条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1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每年每平方公里增加蓄水能力178.9万吨,年减少土壤侵蚀量9.49万吨,降低土壤侵蚀模数782吨/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提高17.1%以上;2017年的项目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可增加蓄水能力239.80万吨,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6.34万吨,降低土壤侵蚀模数1012吨/平方公里;2018年,该县又在大龙山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0平方公里,建成石门水库大坝山体护坡绿化工程、边坡水土保持生态展示工程、农商街入口至生态酒店山体护坡绿化工程及丫山路口山体水保宣传标语工程,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缓解,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群众收入有序增长,干部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信心和决心得到增强,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该县综合治理小流域7条,生态修复62.6平方公里,落实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以上。仅2018年5月以来,专项整治“裸露面”面积就达230万平方米。
项目资金筹措渠道走向多元
以上大多是政府投资项目。为资金筹措破局解困,同时通过水土保持治理达到多重效应,大余县引导全社会参与水土治理,建立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县级资金管理机制,引入绿源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园建设,通过土地入股、合同聘用等方式吸纳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参与公司运营,推动水土治理和精准扶贫实现协同发展。目前,该项目已成功解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29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40人。同时,该县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的作用,以先建后补的方式鼓励业主自主修建水平梯田、护坡、沉沙池等水保设施,并对实施退耕还林、退果还林的农户进行分类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的水土保持积极性,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水土治理多方投资之路。
水保治理模式产生多方效应
在大余丫山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长年络绎不绝,停车场经常爆满,这为当地居民带来丰厚的收入。该县突破传统的水保模式,精准把脉、因地制宜,以小流域为单元,把工程措施和生物、农业技术进行优化整合,在山顶种植林木以固定水土,山腰水平台地发展经济果树林,山脚种草以保持水土。同时,该县坚持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根据区域土壤特质,选择在部分水保区域种植黄花菜、黄栀子等经济类作物,既保证水土治理效果,又推动农民创收,突出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了“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
关键领域治理形成长效机制
作为世界钨都,如何缓解矿产开采、冶炼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是道绕不过的坎。作为传统钨矿产地,大余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为契机,持续开展“绿色矿山”行动,引入智能图相选矿、矿渣回收利用和重金属污水处理等技术,致力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小矿产开采对水土资源的影响。同时,该县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在矿区实施动态监控全覆盖,严格禁止无序采矿、盗采滥伐等行为,从源头上严控人为水土流失。对于尾矿库和废矿区,该县推行恢复性生态治理建设,修筑了尾矿库等基础设施,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对工矿废弃地实施空洞填充、削坡整形、塌陷坑带回填治理等措施,全力修补矿区生态链条,逐步建立起矿山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的长效机制。
(江西省大余县水土保持局 周春平 供稿 江西省水利厅水保处 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