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纪实—唤回青山绿水 建设秀美山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08-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治理后
治理前
      水土流失荒漠化
      宁化是全省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据2011年全省遥感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4.62%,强度以上的流失面积达11.09万亩,占流失面积21.00%;水土流失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西部的石壁、淮土、方田、济村等4个乡镇,流失面积达30.9万亩,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42.7%,并以紫色土水土流失面积大而集中、流失程度剧烈、治理难度大而闻名全省。
      近年来,面对严峻的水土流失形势,宁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包干、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的48字治理方针,按照“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筑谷坊+穴播(种)草”“坡改梯+草覆盖”“全封禁+强管护”5种治理模式,投入资金3.7亿元,治理流失面积54万亩。同时,建设了集水土保持科研、科技教育培训、实用技术应用推广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
      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位于淮土镇与石壁镇交界处,是典型的紫色土水土流失地。园区距宁化城区25公里,为丘陵地貌,规划面积115.2公顷,园区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水土流失面积为7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8%,其中轻度流失10.60公顷,中度流失31.43公顷,强度流失是36.07公顷,属典型的紫色水土流失类型,园区内的植被覆盖率仅41%。
      农业、林业、水利、水保、交通等部门的科技人员,经常深入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参与建设工作。造林工作由林业部门负责,果、茶种植由农业部门负责,道路建设由交通局负责,水保工程由水保技术人员负责,各部门分工明确,互相监督。
      宁化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现有封禁治理示范面积36.86公顷,治理措施是对轻中度流失地块,采用封禁、补植、追肥等措施,充分利用生态自然修复功能,恢复植被,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目的。
      荒山绿化生态化
      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于2013年开工建设,目前已投入2155万元,完成第一期的试验监测区、植物标本区、治理示范区的建设和科普展示区、休闲观赏区内部分建设内容,依据园区的地形地貌及水土流失现状,按照各功能区的需要布设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示范园建有植物标本园区10.07公顷,完成治理措施示范区76.80公顷,治理措施是沿坡面每6米开挖水平沟,水平沟间开挖乔木种植穴,施有机肥5公斤/株,种植锥粟、杨梅、木荷、枫香等树种,水平沟沟埂植草、种胡枝子等。建“草、灌、乔”治理示范面积5.87公顷,治理措施是沿坡面隔3米挖一等高水平竹节沟,沟间挖种植大穴,施有机肥8公斤/穴,种植木荷、枫香等乔木树种,竹节沟沟埂植草、种胡枝子。
      示范园建有金银花种植示范面积4.07公顷,治理措施是“山边沟+鱼鳞坑”治理模式;建有油茶种植示范面积34.87公顷,治理措施是“隔坡梯田+鱼鳞坑”治理模式;建有茶叶种植示范面积1.93公顷,治理措施是开挖等高水平梯田;新植或改造油茶林34.87公顷,采取“隔坡梯田+鱼鳞坑”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预计园区油茶林达到旺产期后每年油茶产值可达200万元以上;休闲与观光区种植观光树种面积12.47公顷,开挖等高水平梯田,按照大穴大肥大苗的标准种东魁杨梅、极早熟柑桔、金桔等品种,梯壁种植百喜草,梯埂种植黄花菜,梯内套种园叶决明、大豆、花生等改土作物;樱花种植区面积3.67公顷,沿坡面每隔9米开挖一等高水平梯田,坡面开挖种植穴,种植广岛恋人、白雪、大丽花、独秀、佳丽等樱花品种,梯壁种植百喜草,梯埂种植黄花菜。
      根据坡面径流情况,示范园合理安排配套路、沟、池,做到洪涝能排,遇旱能灌,充分利用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保证农作物生长需要。在果园及茶园安装节水喷灌设施,安装太阳能灭虫灯,推广有机肥,选择抗旱、耐贫瘠、抗病虫品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防治污染。
      水保建设科技化
      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试验监测区占地3.73公顷,现已建标准径流观测小区16个,人工模拟降雨小区5个,气象观测站1个,配备了烘干箱、电子天平、水份速测仪等观测仪器,监测场所已纳入省级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园区建立了以中科院卢耀如院士为主的水土保持与地质灾害防治院士工作站,与福建师大地理学院、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立了亚热带紫色土侵蚀退化区生态恢复野外观测研究站,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签订合作协议。2014年被省水利厅列为“福建省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人工模拟降雨小区,演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供社会各界人士及中小学生直观了解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对各个示范园区植物品种、水保措施、规模设立说明标牌,为广大青少年和群众教育和普及水土保持科技知识提供了科普场所。科技示范园接待省内院校教授、研究生及周边县水保同行20批次150人次,为周边广大群众、中小学生和县委党校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2014年到园区参观学习的各界人士及中小学生达600人次,丰富了大家的水土保持知识,提高了水土保持意识。
      经过近3年的建设,宁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植被覆盖度由45%提高到86%,土壤侵蚀量减少了73%,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随着部分休闲设施的建成,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休闲场所,每年到科技示范园休闲观光人次近3000人次。2014年被省水利厅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唤回青山绿水,建设秀美山川,综合体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水保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宁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将立足三明,面向福建,走向全国,成为南方紫色土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科技示范、知识宣传、技术培训、休闲观光、信息咨询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福建省水利厅水保科技处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