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西安市水土保持治理情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11-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两岸。地貌总趋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高差悬殊。西安市地貌包括平原、黄土台塬、骊山低山丘陵、沿山洪积扇、秦岭山地五种基本类型,水土流失面积385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38.1%。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非常艰巨,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制约西安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瓶颈。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按照全省水保工作布局,将水土保持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 “南山北水”的城市格局建设步伐,将“四治一增绿”写进全市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各级政府坚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预防监督同步, 以大水大绿大美为目标,推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全面贯彻落实,努力将西安打造成具有山水人文特色的“华夏古都、山水之城”。
截止2018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73.0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3.8%,其中建设基本农田347.2km2,营造水土保持林799.2km2,发展经济林235.2km2,种草21.9km2,实施生态修复645.9km2,其他措施8.9km2。通过治理,基本实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根本转变。
一、生态修复,全面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近年来,我市加大水土流失治理进度,在治理的模式上,采取以治水为中心,以改土植树为重点,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湖草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联片开发,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流域,一治一条沟,做到治一片,管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相继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省级水土保持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项目。在周至县重点实施的“农发水保”项目连续五年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第一名,周至县扶贫与水土保持项目有机结合,为生态宜居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临潼区在骊山丘陵沟壑区实施的“八大片项目”治理效果明显。
水保项目的实施,绿了山川,富了村民,朝着人水和谐、生态文明的大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果品村、观光旅游村,“一村一品”生态经济格局已具雏形。通过水保项目综合治理,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修复改善。
二、统筹谋划,加大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工作
“十二五”以来,我市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工作。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是推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动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展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和科普宣传的精品基地,是提高水土保持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市已经建设了一批新理念、高规格、高水准的水保示范园,建成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个,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个,申报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3个,建设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1个,形成了“东有临潼凤凰池,南有周至活龙山,西有沣惠仪祉湖,北有渭河生态林,中有未央汉城湖”各具特色的格局,这些水保示范园为西安创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极大提升了水土保持社会认知度。
已建成示范园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平台作用,开展了一系列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启动水土保持进党校、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厂矿等活动,尤其水土保持进党校工作开展4年来,通过现场教学和专业授课等多种形式的宣讲,共培训学员达4000余人次。二是建设在汉城湖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内的西安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西安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西安中小学生传统教育实践基地”“陕西省团委教育实践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资源环境管理学院教育实践基地”“市委党校实践基地”等荣誉。
三、积极探索,开展城市水保示范小区建设工作
以建设“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为理念,在我市房地产行业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开展城镇水土保持新理念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使生产建设单位学有样板、干有目标,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设途径。依托浐灞新区绿地生态国际城房地产项目、天地源曲江香都项目建设国内一流的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小区工程,集中展示了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等符合“海绵城市”理念的低影响开发措施,作为全省城市水保现场会的会场,取得了良好的典型示范的作用,为居民营造生态、和谐、美丽、宜居的绿色家园。
(来源:中国水利 2019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