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安徽歙县:水土保持守护绿水青山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11-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歙县雄村镇里田村水保工作 缪宜江 摄
歙县渔梁坝 缪宜江 摄
歙县渔梁古镇 缪宜江 摄
□记者 李坤 赵学儒 常璐
歙县地处安徽省最南端,黄山山脉横枕西北,天目-白际山脉屏障于东南,四面山峰环绕。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九成以上。
歙县土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坡地依然是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依靠。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耕垦,造成水土流失,歙县属新安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近年来,歙县持续推进水土保持,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治理道路。
规划水土保持红线
歙砚是歙县的一张“名片”,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具有温润如玉、磨墨无声的特点。名砚出深山。受经济利益驱使,歙县个别地区私自胡乱开采石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不仅如此,有的地方过度开发,导致山林树木遭到严重破坏,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水土流失程度加剧。
面对严峻形势,歙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为指导,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原有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重点工程为支撑,将水土保持与脱贫攻坚、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稳定地方农业生产、提高耕地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按照最严格水土保持监管要求,歙县出台《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划定水土保持“红线”。在歙县境内,开办的生产建设项目凡是涉及扰动地表、损坏地貌的,生产建设单位必须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而未办理水土保持有关审批手续的生产建设项目则不得开工建设。
近年来,歙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1.42平方公里,实现流失面积治理率100%,先后被列入国家中小河流重点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县名录、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县、安徽省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借助重大政策机遇,在歙县,一大批工程先后兴建,一批水土保持与经济开发并举的典型不断涌现。
水土保持助力经济发展
歙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从1983年起至今,歙县实施了以柑橘为主产品种的太平溪小流域治理、以茶叶生产为主的大谷运流域和街源河流域治理、以油茶为主的田溪小流域治理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已治理33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2.87平方公里。说起多年来在水土保持上取得的成效,歙县水利局局长吴光明说:“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中,我们与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相结合,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发展了地方经济。”
田溪小流域位于歙县雄村镇境内,是新安江上游二级支流,15.6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就占了12.04平方公里,达七成以上。如何推进水土保持建设?
雄村镇因地制宜,把目光投向了油茶产业。
站在雄村镇里田村附近的山头,放眼望去,山上油茶树青翠葱茏,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歙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的郑克祥告诉记者,这里就是田溪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的主要地点——雄村镇山中天谷油茶文化产业园。
雄村镇里田村村民汪光前今年67岁,在产业园里工作,他说:“我在产业园做一些日常管理,一个月有3000元工资。附近几个村庄里像我一样的中老年人大多都来这里工作,锄草、施肥等等,每天都有一笔收入。”
依托环境地理优势,山中天谷油茶文化产业园累计总投资1.8亿元,完成坡地整治、梯地改造38.47公顷,建蓄水池、沉沙池,修排水沟,建设梯地生产道路。如今,已发展油茶基地1.1万亩,年新增总产值1216万元。
“我们这是山坡地,一下雨山上的泥石就顺着雨水往下流,最后全流到新安江里。”汪光前向记者回忆起从前的场景。
将斜坡改造为油茶林,保持山区水土和土壤肥力,达到蓄水保土、遇旱能灌、遇涝能排的防治效果,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经歙县水保试验站水土流失监测,歙县年减少水土流失量1.49万吨,控制土壤中的氮磷钾元素、化肥、农药、有机质等流入江河湖库,减少湖泊富营养化。
2018年,歙县发布《歙县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征求意见稿)》,系统科学地提出了至2030年全县水土保持的任务和目标。吴光明说:“我们规划到2030年全面建成与歙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基本实现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目标。”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201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