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水土保持生态之花遍地开——回眸济宁水土保持工作70年历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0-06-0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有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之称,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地形地貌独特。东部是连绵不断的山丘区,西部有面积广阔的黄泛平原,中部有烟波浩渺的南四湖连接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活动导致全市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按照1984~1986年水土流失普查统计,全市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2367平方公里,占山丘区总面积的82.7%。平原风沙区风蚀面积648.5平方公里,占平原风沙区总面积的61.1%。又据2010—2011年水利普查资料,全市土壤水力侵蚀面积为1207.51平方公里,土壤水蚀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占总水蚀面积的79.76%,强烈和极度侵蚀面积占总水蚀面积的20.24%。
在旧社会,曲阜市息陬三峪一带曾经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三峪人民世代愁,沟深坡陡露石头;三天无雨禾苗枯,大雨过后光溜溜;丰年亩产百来斤,灾年见种不见收。”这是对济宁市过去水土流失情境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以来,济宁历届领导高度水土保持工作,带领群众治山治水,坚持不懈艰苦奋斗,谱写出了一幅幅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生态画卷。
上世纪50年代,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济宁市各级政府带领群众积极进行山区建设,在封山育林、修建谷坊、挖鱼鳞坑、整修梯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55年3月济宁专署组织曲阜、邹县两县民工2万人在泗河支流、沂河上游山区实施了水土保持试点工程,到5月底完成,共修筑拦沙坝126座。
1956年,在全国第一次水保工作会议的带动下,济宁举办了四百多人的水土保持技术培训班。提出了进行现状普查、拟定规划、农林山综合治理、沟坡兼治,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先山上、后山下、先小沟、后大沟,搞一山成一山,治一片成一片和修建高截水沟、鱼鳞坑、谷坊“三合一”梯田的要求,当年山丘区县完成了一大批水土保持工程。如曲阜北部山区的红山村,从1952年开始,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在大面积绿化荒山、荒地的同时,整修了大片梯田,使昔日的跑水、跑土、跑肥“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三保田”,早在1957年就被国务院授予“封山造林水土保持先进单位”。
曲阜市九仙山生态观光型小流域
196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缓沙拦沙、涵养水源是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要求以社队为单位全面规划、结合治理、治点治面相互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纳入社队农业生产计划,并采取边修边巩固的方法,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各山区县分别建立了水土保持指挥部,如泗水县,1965年由副县长关道臣挂帅,在苗馆坐镇指挥,调动全县社队干部和基干民兵1500人,以苗馆岭为示范试点,展开群众性的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活动。这年秋冬,五里庙大队组织800名劳力和40人铁姑娘队,以改天换地的革命气魄,奋战村西岭,在1900亩露石岭上拔掉石寨子3200立方,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共修筑石坝埝500方,垒砌明渠870米,建设生产桥3座,竹节塘坝3座,能够拦蓄水5万多立方米,建设高标准梯田320亩,为发展当地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使以治水和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进一步促进了水土保持工作。济宁当时提出大搞大寨田,修建小水库、塘坝、谷坊,进行植树造林等蓄水保土工程。1975年7月,中共济宁地委作出了“关于组织邹西白马河流域农田基本建设会战的决定”,会战区为邹县、微山、兖州、滕县、曲阜、济宁六个县的结合部,耕地125万亩,其中山丘地27万亩。实行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洪涝旱沙碱综合治理。会战中把洪山口作为建设大寨田的重点,这里沟壑纵横,土薄石坚,是支离破碎的“望天田”,天旱时土地龟裂,雨季洪水横流。会战中,集中2000多人在洪山口安营扎寨,经过两个冬春的艰苦奋战,把原来2751块零星地合并为233块大方田,在荆棘丛生的乱石窝里建成了4740亩大寨田。与此同时,还开辟果园75亩。
水土保持生态河道梁山县流畅河
上世纪80年代,在小流域治理中,曲阜市丁庄小流域、泗水县尧山小流域和西仲都小流域、嘉祥县马庄小流域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洼陡小流域位于邹县城前镇南部,治理面积10.2平方公里,大小山头15个,干支沟67条。治理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1984年开始,经过4年多的综合治理,共修筑水平梯田210亩,建设基本农田740亩,发展果园1613亩,造林500亩,稀林补植1875亩,封山育草1400亩,新建谷坊300多道,使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2.1%提高到60%,土地利用率达到93.5%,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后,为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济宁市从1995年6月起,将曲阜、泗水、邹城、嘉祥列为全省水保监督管理试点县,1998年后,先后将泗水县南尧湾、青界、青龙山三个小流域和邹城市康王、刘庄两个小流域,纳入了“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项目,总投资2000多万元,治理面积50平方公里。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济宁这个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治一条流域、保一方水土、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的指导思想,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济宁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生态建设强基固本作用,将水土保持工作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海绵城市、生态水系、生产建设项目相结合,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如今的孔孟大地到处呈现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景色。
海绵城市蒜都金乡
水土保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穷山沟变成了朝阳沟。泗水县泗张镇青界小流域因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依旧贫困,2007年9月,由山东迪尔集团承包后改名为万紫千红生态园。在随后几年里,迪尔集团在当地政府和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青界水库为中心,相继投入3亿元,对流域内的山、水、林、田、路、村进行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目前流域内林草覆盖率达95%以上,形成了葡萄园、桃园、板栗园等十几个主题植物园。流域内的土地通过流转由迪尔集团租赁承包,统一管理经营,共建设12处高标准生态农业园,当地村民可到园区内打工,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流域内有3个村庄近3000人集体搬迁到宜居的新社区,村民有班上、有楼住,成了城里人。
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泗水万紫园
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小山村旧貌换新颜。邹城市香城镇的石鼓墩村采取生态清洁小流域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方式,秉承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新理念,村里村外统筹治理,做到看村村美、看田田秀。在农村水系整治方面,坚持村里村外相沟通,在绿化方面,坚持村里村外相协调,在整修道路方面,坚持生活路和生产路硬化、绿化相结合,将小山村打造成了“梦回乡音,缤纷石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
水土保持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描绘水保生态新画卷。曲阜市采取水土保持工作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在海绵城市中大做水文章,留水驻城、引水入城、依水润城,同时又依城容水、涵水、净水。先后实施了蓼河整治、引泗河水入城、六河贯通工程,完善了城区水系网络,达到了“水绕城、水融城”的生态宜居水城的建设目标。同时通过增绿、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化等工程,大大提高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水平,千年古城将因水的灵性焕发新的魅力,形成曲阜独特的人水和谐城市景观。
济宁高新区海绵科技新城
水土保持与生态水系建设相结合,水清、岸绿、野花香。济宁市在加强河湖流域范围内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加大河湖自身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将开挖、疏浚、筑堤与堤岸生态护坡措施相结合,通过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建设湿地等措施,建设生态水系。“十二五”以来,对洸府河、蓼沟河、小沂河等21条总长度超160余公里的河道进行综合生态治理、绿化美化,“水土保持一条河”随处可见。目前全市建设的生态水系已有6个被评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17个被评定为山东省水利风景区。
嘉祥县民营水土保持治理典范东方左岸假日小镇
水土保持与生产建设项目建设相结合,经济、生态“双花开”。济宁市海螺水泥是泗水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见缝插绿,有效拦挡,科学布控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绿化、美化、硬化相结合,达到了风天不扬尘、雨天不流土,远看似庄园,近看满眼绿的生态建设目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十八大以来,全市共综合治理小流域19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3平方公里,完成投资4.9亿多元。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90万吨,年可增加蓄水量650多万立方,治理区群众年人均收入增加近1000元,受益人口达85万人。经过科学、连续、连片治理,许多过去的荒山秃岭,呈现了“山顶松柏戴帽,中间果树缠腰,山沟层层拦蓄,山下梯田抱脚”的优美景色,一个个穷山沟变成了朝阳沟。许多过去的“不毛地”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水常流、水质清的“水帘洞”;人不断、车马稠的“观光园”。治理区群众深有体会的说:“水土保持让我们穷山沟,绿了、美了、富了”。
泗水县青界小流域
在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同时,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强化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全市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执法工作从无到有,水土保持机构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先后有7个县获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各县市区基本实现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检查、设施验收、规费征收、案件查处工作“五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验收率得到不断巩固与提高。2011年新水土保持法实施以来,全市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146个,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执法检查近6000次,通过推动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41.05亿元,防治水土流失面积近220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量近77万吨,有效遏制了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邹城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生活垃圾发电)、唐口煤矿、太白湖恒大明都等一大批生产建设项目认真履行水土保持法律义务,成了全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典范。
济宁70年的水保历程就是一部水利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在新时代水利精神引领下,济宁人民将砥砺奋进、勇往直前、凝心聚力、再结硕果。
(济宁市城乡水务局 张永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