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石家庄日报:拓荒披绿添风光 碧水青山永相依 ——水土保持工作助力我市生态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0-07-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石家庄日报:拓荒披绿添风光 碧水青山永相依 

——水土保持工作助力我市生态发展

石家庄日报2020072004s.jpg

  7月17日,记者来到行唐县花沟村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区,往四周环视,满目葱茏,一脉青黛,棵棵桃树遍布山野,漫向远方。清风拂过山林,带着桃子的阵阵香气,赶走了夏日温热。

  所见之景宛若一幅铺在大地上的水彩画,让人很难想象这个地方曾经是荒山秃岭、风沙满天的景象。昔与今的反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是水土流失治理的生动体现。

  治理水土流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在水土保持工作上,我市始终坚持以“尊重自然,注重预防,强化治理,打造绿水青山,推进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和“两个环境建设”的战略部署,进行大规模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荒山再披新绿 铺就秀美画卷    

  整治河道、修建灌溉设施、美化村庄环境……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的深入,花沟村的变化越来越大。

  “前些年几场雨过后,山愈发秃,沟愈发深,地也愈发薄,汛期更是需要预防山洪等地质灾害!荒山荒坡治理后,山上是增绿增景,发展种植的桃树更是增色增收,地质灾害也离我们村越来越远。”花沟村党支部书记苗留根指着山坡上的桃林笑着说,“不仅如此,流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也不见了,下游居民的用水也有了保障。”

  据了解,花沟村属于白洋淀上游,为了更好地治理和保护白洋淀上游生态环境,市县水土保持部门从山顶到沟谷依次构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将水资源保护、沟道治理、坡面治理等结合到一起,从此河道清水长流,荒山再披新绿。

  行唐县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发展正是我市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市水利局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通过整修梯田,造林种草,修建谷坊坝、护地坝等防护工程,修建水池、水窖、排水沟等小型蓄、排水工程,整治作业路等项目建设,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壤涵养水分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今年,我市积极跑办,争取中央、省级水利发展资金4960万元,涉及井陉、元氏、赞皇、平山、灵寿、行唐等6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的11个项目,项目完成后,可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0平方公里。”郝军告诉记者。

    描绘发展底色 生态经济丰收    

  水土保持不仅美化了环境,还生出了财富。蕴含于“绿水青山”之中的生态产品价值,正源源不断地为百姓带来无穷的财富。

  在元氏县迎霞山庄,果树的枝叶随风摇摆。“多年前,咱们脚下这座山还是一座荒山,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让荒山变绿不是件容易事,当年要不是县里水土保持部门的同志帮忙,不会有今天咱们看到的这百亩果园。”看着眼前大片大片的绿植,山庄负责人李清辰颇为感慨。

  当年李清辰包下500亩荒山,种下石榴、桃子、苹果等果树,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山上的水源出了问题,“井里的水越来越少,根本养活不了山上这么多树。”

  怎么办?这树都种下了,难道要让它们都旱死?正当李清辰一筹莫展之际,市水利局实施水土保持项目工程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沿着山间小路,李清辰带着记者来到了蓄水池边儿上。“看看,就是这个‘大家伙’救活了这满山的树。”李清辰说,有了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县水土保持部门同志们在他的山庄修了6个蓄水池,能储存大约1300立方米的水源,并且修建了700多米管道。

  “自从水源问题解决了以后,这儿的山不仅变绿了,我这收入也越来越多了,靠着采摘和销售水果,每年能有30万元左右的收入。”李清辰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水土流失治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近年来,市水利局注重有效遏制新增水土流失,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注重生态修复、提升生态效应,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既为保护省会石家庄建立起生态绿色屏障,又为广大群众带来好“钱景”。

    多举措同进行 夯实水保之基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确定发展方向,实施合理措施,规范制度,更是提升水保工作质量的前提。

  据市水利局水土保持与移民处处长郝军介绍,市水利局统筹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按照“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变到监管上来,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水土保持工作总思路,以强化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综合治理为抓手,全面履行水土保持职责。

  同时,该局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规划执行,落实政府领导、水利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统筹多部门水保职责,积极吸引和撬动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共同做好市政府批复的《石家庄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组织实施。

  该局还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规定,各地各级水利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预防和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据了解,2020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5平方公里,完成省水利厅下达的既定目标任务。此外,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共下达省级以上资金4960万元。其中1000万元为非贫困县资金,涉及元氏、井陉的2条小流域,截至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计划60%以上;剩余3960万元为贫困县整合资金,涉及赞皇、行唐、灵寿和平山4个贫困县,资金均用于水土保持项目建设,预计7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石家庄日报 2020年7月20日4版 □本报记者 李坤晓 通讯员 韩志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