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以造林绿化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0-08-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南安市将造林绿化、美化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高标准高品质对村庄进行绿化提升,让森林走进村庄的每个角落,让广大群众共享“绿色福利”。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158.43万亩。
一、增加村庄生态绿量。因地制宜开展环村路、护路林、护岸林、风景林、游憩林、康养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建设。一是推进乡村绿地建设。在村庄居住区内依托乡村公园、田间、水系、道路、房前屋后以及“四旁”闲置地等开展绿化美化,以国家森林村庄创建、省级森林村庄创建、省级“乡村绿化”、泉州市级“绿色乡村三年行动”、“珍贵树种入村”、“春节回家种棵树”等活动为载体,持续推进农村“四旁”绿化和乡村生态景观林、乡村公园、“袖珍”小公园等建设,科学种植群众喜爱、适生的珍贵、乡土阔叶树以及花草。全市累计新增绿色村庄214个(其中国家森林村庄3个、省级森林村庄8个),新增绿地面积1500亩,全市70%以上的乡镇和村庄至少建有1处公园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5.5平方米以上。二是推进乡村山头绿化。以村庄沿村、沿路、沿溪一重山为绿化重点,不断推进绿色屏障建设,深入开展“三沿一环”森林景观带、高铁沿线绿美示范片、珍贵用材树种、木本油料林示范基地、林分修复等植树造林工作,根据乡村建设总体环境和区域特点,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和地方风格的森林生态景观。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99200亩,占泉州市下达任务74400万亩的133.3%,其中“三沿一环”森林景观带面积4239亩、高铁沿线绿美示范片面积700亩、珍贵用材树种面积12862亩、木本油料林示范基地面积3000亩、林分修复22216亩,其他人工造林更新面积56183亩。
二、提升村庄绿化质量。一是科学选择造林树种。按照“造林大苗化、树种多样化、品种乡土化、色彩季相化”要求,科学选择香樟、火焰木、枫香、黄花槐、木棉、芒果、三角梅等群众喜爱、适宜本地生长的景观树、乡土树、珍贵树、果树以及花灌造林,做到宜林则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积极推广使用良种壮苗,采用种源清楚,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符合项目建设规格质量的苗木造林。二是加强造林地抚育管护。造林后及时落实管护责任,定期对造林地进行抚育、防台、抗寒、抗旱,组织开展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重点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行为,严防森林火灾,杜绝人蓄破坏,确保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培育树形优美、林木森然的生态景观林。
三、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将乡村绿化美化和林业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培育林业产业品牌,提升林业产业品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一是扶持林下经济建设。推广林竹、林菌、林药、林禽、林蜂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培育林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龙头企业等新型林经营主体,大力推广“企业+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充分带动当地群众参与特色种植、养殖、林产品加工的积极性,农民既投工投劳,又享受利益分成,达到因林而绿、因林而富。目前,全市拥有林业合作社 104家、家庭林场130家、林业企业260家。二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依托乡村绿色生态资源,用好古村落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古迹、古树名木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森林人家、林果采摘、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让森林文化更加贴近生活,更富有感染力。目前,全市建设全国森林康养基地1个、森林人家13个、林果采摘基地15个、乡村民宿1处。
(福建省水利厅水保科技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