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共筑生态之城 ——德化县多措并举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0-11-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近年来,德化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精准治理、久久为功,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经过集中连片治理,全县水土流失呈现“面积减少、强度下降”的良好局面。2013年5月,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称号;2016年4月,成为全市唯一被列为首批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县(市、区)。
一、规划先行,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德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这项工作纳入“水利德化”发展战略,纳入全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规划,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咨询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植树造林等工作,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流域为单元,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委托专业设计单位精心规划设计,出台《德化县2016-2030年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德化县“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配合省、市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三五”专项建设方案》《2017-2020年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乡镇项目规划》等,协调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和日常“收账”,充分调动了各乡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
二、精准施策,加强区域综合治理
严格按照“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大胆先行先试,勇于攻坚克难,致力打造一批水土流失治理精品工程。一是破解水库“消落带”水土流失难题。借鉴重庆开县的库区水土流失生态治理经验,在中型水库——涌溪水库“消落带”建设具有区域适应性强及耐旱、耐寒、耐淹的“饲料桑”基地,有效解决水库库区水土流失难题。2016年12月,涌溪水库消落带治理工程被省水利厅列入水利科技推广项目、水库水生态修复试点(全省唯一),并在桃源水库、石壁水库进行推广种植。2019年,我县在高速沿线迹地种植蛋白桑治理水土流失,成效初显。二是减少山丘“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德化山丘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近20%,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之一。2013年,通过积极向上争取,我县被列为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8年来共投入7269万元,实施坡改梯1974公顷,建设蓄水池580口、田间道路167公里、排水沟130公里,种草113公顷,项目区内坡耕地治理程度达80%以上,使昔日失土、失水、失肥“三失”坡地,变为保土、保水、保肥“三保”梯田。三是打造水土流失精品工程。大力推广空心砖砌埂坡改梯,在龙浔镇英山茶园、南埕镇高漈油茶园等建立各具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园区1000多亩,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水平和生态环境,助力田园观光旅游发展。
三、严格管控,遏制新增水土流失
改变以往“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方式,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重心放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做到在监管中强化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监管。一是规范行政许可程序。在重点项目审批和竣工验收中,严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备关,严格执行先审批再建设、先验收水保设施再投产使用的程序。在招商选资、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中,坚决克服短视行为,算好环境账,确保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二是加强源头预防。合理划定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将其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现空间开发管控。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规划征求水土保持意见制度,科学规划项目布局,从源头上预防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聘请社会督导员,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梳理在建开发建设项目并纳入“收账”清单,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2020年来,水土保持方案25个、发出整改通知书11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4件、立案查处3起。
四、完善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不断强化县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作,整合县级部门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和资金,统筹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力推进水土流失防治的工作格局,发挥好政府投入的撬动作用,大力推广水土保持民间资本参与、以奖代补、村民自建等模式,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三是营造浓厚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微信、墙画等,抓好水土保持治理成效、实用技术和先进典型宣传。开展水土保持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工地、进田头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水土保持观念和意识。
(福建省水利厅水保科技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