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水土保持 营造绿水青山 五莲县趟出绿色发展新路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1-09-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五莲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丘陵面积占到86%,是水土流失易发区,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基础差。过去老百姓说,这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种庄稼“小麦不秀穗,玉米打光棍,花生是独粒”。近年来,五莲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建县”战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蓄水保土,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夯实生态基础,营造绿水青山,为生态产业发展创设条件,走出了一条“生态好、产业兴、群众富”的新路子,形成了水土流失治理“五莲经验”。五莲县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被联合国国际生态工程学会授予“国际生态工程奖”。主要经验做法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建立三项机制,保障水土流失治理。一是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农业等相关部门职责分工;成立县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落实编制30人,全面负责全县水土保持工作;镇村分别成立建设管护组织,建立起党委政府牵头、县乡村一体、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联动协调机制。二是建立责任考核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将水土保持任务要求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每年县政府都与乡镇政府签订责任状,加强督促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三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体、以银行贷款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出台民营主体造林治水奖励办法,实行以奖代补、先干后补。近年来,先后引进社会资本近20亿元,扶持企业或大户1000多家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投入每年以30%以上的幅度增长。
二、实施三大工程,夯实生态建设基础。一是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实现固土保土。2010年以来,先后实施 “森林五莲”“林水会战”规划,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点、面、网、带结合,乔、灌、草立体配置,最大程度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让荒山裸岩变成生态绿肺。年均造林2万亩,当前林地面积达到78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2.2%。二是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确保蓄水用水。坚持树栽到哪里,截排蓄水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实施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建成塘坝、谷坊等小型水利设施6000多处,基本实现小雨不出地,中雨不下山,大雨不出库。老百姓为此编了顺口溜 “上看一沟坝、下看一沟水、水头连水尾,青山加绿水,水土保持前景美”。在此基础上,全县90%以上的农田和果园得到有效灌溉。三是实施治山改土工程,改善生产条件。对1.5万亩25度以上陡坡地全部进行了还林还草;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措施,配套蓄排水设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把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 “十三五”以来,全县完成坡耕地综合治理13.5万亩,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11.5%。
三、抓好三个结合,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为了让青山长出“金子”,让绿水育出“票子”,该县找准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带动发展林果业、特色农业和全域旅游,走出了一条具有五莲特色的绿色之路。一是与林果业发展相结合。探索推广龙头企业租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农民以地入股、村集体返租倒包等土地流转方式,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林果规模片区、示范园区、标准化生产基地,把林果业培育成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培植形成户部乡三关流域林果生态示范区、松柏镇百果谷林果观光园等30个万亩片区、千亩基地,果树面积达到51万亩,人均1亩果园;年产果品2.24亿斤,果农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二是与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加快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打响五莲生态农业品牌。围绕建设半岛城市群绿色“菜篮子”,建起国家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1个,争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品牌26个,无公害产品面积达29.4万亩。三是与全域旅游发展相结合。依托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优势,打造绿水青山美术馆,构筑“登山、泡泉、练拳、狩猎”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建设省级美丽村庄24个、市级美丽村庄237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8个、省级“农家乐”45个、精品民宿85个。全县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突破4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获评全国最美旅游生态示范县、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全省乡村游示范县和首批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山东省水利厅水保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