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陵县:小涝池打造大生态助推美丽龙乡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0-08-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黄陵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辖5镇1个街道办事处,192个行政村,人口13万人,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闻名海内外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就位于县城的桥山之巅。
水生态修复,为民谋福利
黄陵县属黄土高塬残塬地带,时常干旱缺水,涝池自古以来就是黄陵群众人畜饮水、洗衣亲水、养殖灌溉的重要设施,也是农村自然生态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黄陵县积极实施并探索农村水生态修复整治的各项工作,大力推广涝池建设。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有效利用资金,在全县掀起了建设涝池的新高潮。从2010年至今,在原有功能完好的26座涝池的基础上,以农发水保项目以及水土保持补偿费等项目为依托,又新建修复涝池82座,全县新旧涝池达108座,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0平方公里,不仅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而且极大地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到了全县群众的热烈欢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小涝池,大作为
通过近几年涝池工程的实施,黄陵县三大塬区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果明显。从2012年至今监测的35条沟头中,涝池有效控制住了水土流失,固沟保塬的效果突出。涝池在黄陵县塬区不仅蓄住了天上水,而且拦住了地表土,起到了消洪滞洪拦泥挡砂的作用,防止沟头崩塌、滑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减缓水力对塬面的侵蚀,确保了塬区耕地、道路、村庄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社会效益明显。涝池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水源。黄陵县自古十年九旱,人们视水为油,涝池收集雨水后,为群众农业生产打药、灌溉、养殖、修建提供了水源。目前,全县108座涝池,平均每座蓄水约2500方,可蓄水27万方,每方水按2元计,每年可为村民节约投资将近54万元。所以,当地村民亲切地把涝池称为“聚宝盆”。黄陵县将涝池建设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文明的重点工作来抓。涝池实施后极大地改善了黄陵县村庄环境面貌,把原来的臭水池变成了蓄水池,垃圾场变成了休闲广场,美化亮化了村庄环境,改变村子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净化了空气,使涝池成为了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比如,修建的阿党镇葡萄寨移民新村新型涝池,由于葡萄寨移民新村是南沟门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村,共有199户780口人,每户都配套有洗澡间和卫生间,平时雨水、污水经巷道排水渠排出村外,极易造成农田污染,水土流失,沟头坍塌。因此,在该村涝池的设计上遵循“自然、生态、乡土”的设计理念,增加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补水退水、提水灌溉功能,让黄陵具有悠久历史的农村涝池从单纯的蓄积天然降水,拦泥拦沙保持水土扩展到可自动补水,进行水体循环,污水净化,使涝池“无水变有水,脏水变净水,死水变活水”。 新型涝池配套了补水、水循环系统和休闲生态广场,在恢复蓄水排涝,修复自然生态,连通区域水系的同时,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传承黄陵民风民俗、历史人文和乡土乡愁文化。既能惠及民生需求,休闲健身娱乐,又可打造水体景观,改善生态环境,极大的支持了美丽乡村的构建,促进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