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福建省宁化县创新治理方式倾力打造水保示范县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3-06-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宁化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先后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一、落实“三项举措”,绘制水保蓝图

(一)分类施策。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水土流失普查,摸清水土流失状况,找准水土流失区域,至2011年底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2.8万亩,占县域土地总面积的14.81%,尤其是紫色土流失面积大而集中。宁化县针对普查出的水土流失地,按照水土侵蚀流失程度,划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6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施策治理,制定短、中、长期治理规划,明确水土流失治理时间表、路线图。

(二)统筹调度。成立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下设水土保持专门机构,负责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统筹调度;实行县处级干部和县直单位挂包水土流失重点村制度,34位县副处级以上干部、

34个县直单位挂包41个水土流失重点村,督促推动水土流失治理。

(三)落实责任。严格落实生产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实行水土保持方案与生产建设项目同设计、同施工、同完成,实行第三方机构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告制度,由业主单位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验收,对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或未经批准和验收未通过的,严禁项目开工建设和竣工投用。

二、实施“三类模式”,提升治理实效 

(一)探索“科学治理”模式。根据水土流失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治理技术,探索“筑谷坊+穴播(种)草” “坡改梯+草覆盖”“鱼鳞坑+山边沟”等5种治理模式,如,传统油茶山地的耕作方式采取顺坡垦复,遇上雨季会加速水土流失,宁化县创新采用开挖“鱼鳞坑+山边沟”的方式种植油茶,鱼鳞坑呈半月形,外高里低,在坑内种植油茶,可保土保水保肥。目前,县域内禁垦坡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采取水保措施,坡耕地治理度超78%,应治理小流域治理度超80%,水土保持率90.79%。

(二)实行“监管巡护”模式。全面封禁治理水土流失区,依托福建省森林资源巡护智慧平台,将全县划分为243个林地网格区,聘用282名护林员分网格区进行巡护,对巡护过程中发现存在水土流失风险的,由护林员将照片、录像发送至巡护智慧平台,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第一时间预警,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处置实现森林资源和水土保持管护智能化。目前全县封山育林733平方公里。

(三)推出“燃料补助”模式。出台燃料补助政策,给予水土流失率超13%的乡镇农户非柴燃料补贴,引导群众以电、煤、沼气、液化气等燃料代替柴草,从源头上杜绝对植被的破坏。已发放补助资金19.7万人次3942.5万元,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73.4%提升至75.09%,高于全省平均29个百分点。

三、坚持“三方联动”,打造富民产业 

(一)龙头企业带动。由县政府注资500万元成立水保生态建设有限公司,作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龙头企业,整合各级各部门水保项目资金,按照老油茶园改造、新植油茶园等标准,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主体拨付补助资金,带动14家农业公司和8位经营大户发展水保茶叶、果树、油茶林等8万亩,带动1000余人在水保生态产业园管理劳作,人均年增收1.8万元。

(二)分散林农联动。引导分散农户以林权、山地经营权参与水土保持治理开发,发展林下经济、花卉经济等生态农业,已经营林下经济44万亩,2万余户林农参与,年产值达8亿元,安远镇被评为省级林下经济重点乡镇。

(三)示范基地推动。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占地1728亩,有15个功能小区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并引进厚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在园内建立“水土保持与油茶产业”相结合等5种类型的8个示范基地。

开园以来,累计接待参观学习人员超30万人次;培训当地油茶、果农及水土保持专技人员0.7万人次,被列为福建省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供稿:福建省水利厅水保科技处)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