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鄂尔多斯:精准发力,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3-08-2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鄂尔多斯市地处黄土高原和黄河上中游,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地区。多年来,该市依托重点治理项目,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后精心组织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减沙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拦沙换水试点工程等一批水土保持项目。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69万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1814座,水土保持率达到61%。水土流失面积由1995年的71159平方公里减少到2021年的33818.21平方公里,减少52.5%,土壤侵蚀由高强度向低强度转变,以轻度侵蚀为主,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进一步筑牢了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多年来,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全力做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第一,坚持资金投入的持续性和多元性。一是强化政府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每年将征缴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的80%返还用于全市水利水保工作,并每年安排2亿元左右补偿费实施水保工程,形成了稳定的投资机制。为了加快拦沙坝、淤地坝等工程实施进度,市水利局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做出资金承诺,在中央和自治区资金未下达的情况下,提前完成施工招标,提前开工建设,为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提供了保障。二是强化水土保持监测。在黄河流域率先开展入黄泥沙监测,在十大孔兑建成17处入黄泥(风)沙监测站和12处生态效益监测点,聘请清华大学和中国水科院研究全市入黄泥沙量和输沙规律;连续四年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发布水土保持公报。三是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采用水保补偿费补助形式,捆绑各级财政、企业和社会资金,累计投入水保补偿费6.17亿元,撬动企业和社会投资8.77亿元,建成返还治理亮点工程52处,形成了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良好局面。

第二,坚持治理模式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一是精准治理风沙区。库布其沙漠采取“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锁边切割、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治沙方略,建设生态治理示范区。毛乌素沙地采取“庄园式生物经济圈”的治理模式,形成以林、草、料、水、机五配套为中心的一家一户庄园式生态经济圈。二是系统治理丘陵沟壑区。采取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治理相结合,治坡和治沟相结合、生态移民与封禁保护相结合的措施布局,从梁峁、山坡、台地、沟坡、沟道形成五道立体防线。三是创新治理关键节点。在全国首次试行拦沙换水试点工程,投资6.43亿元,在十大孔兑中的西柳沟和黑赖沟新建拦沙坝151座和1处引洪滞沙工程,年置换水量2800万立方米。建立生态项目“以奖代补”治理机制,印发了以奖代补试点方案,在达拉特旗、杭锦旗先行先试,由农牧民、合作社、村集体实施,建立起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项目区农牧民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推进淤地坝报废销号,2020年率先出台小型淤地坝报废销号管理办法,累计安排800万元返还资金,2021-2022年对90座达到淤积高程的淤地坝报废销号。试点开展淤地坝新材料新技术示范,采用黄科院的新材料新技术对4座淤地坝除险加固。

第三,坚持治理举措的带动性和融合性。一是水保+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对村庄进行绿化美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治理面源污染,达旗柴登等15个村庄实现了村美、宜居、宜业。实施节水水源工程,合理安排经果林、饲草料基地、药材等,依托生态资源引导农牧民发展饲草料加工、养殖业、药材种植等产业,真正将水保工程建成产业项目、富民工程。二是水保+城镇化建设。按照城建规划,大力发展城市水保,建成鄂托克旗水土保持示范园等12个城市水保项目,有力助推了城镇化建设。三是水保+旅游业发展。水保项目资金捆绑旅游项目、村集体和企业资金,建成鄂托克旗陶力民等5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和乌审旗神水台村等4处乡村旅游点,有力推动了旅游业发展。

第四,坚持监督管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一是实行联合检查。与水政执法单位联合开展全市水保建设项目大检查,建立问题台账,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整改的100家单位进行了集中约谈,将7家单位纳入信用监管“重点关注名单”。二是实行联合查处。与公检法联合,对不按要求缴纳补偿费的单位由法院强制执行,对破坏生态的行为由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三是实行联合收费。出台补偿费实施细则,由能源部门核定煤炭、天然气开采数量,按要求向税务部门缴纳补偿费后方可获得出售指标,保障了补偿费足额按时缴纳。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纵深推进,黄河鄂尔多斯段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在由“黄中找绿”向“绿中找黄”转变,这种“绿肥黄瘦”的景色,不仅使黄河焕发新生,也提升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让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带着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效,厚植着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的生态底气,正浩浩东倾、踔厉前行。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