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基础、利长远——呼伦贝尔市多措并举绘就黑土耕地保护“一张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3-12-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我国东北黑土区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核心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保护好黑土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视察时他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长期以来,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地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土地肥力透支,加之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开始出现土层变浅、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
呼伦贝尔市地处东北黑土漫岗区,特别是岭东南典型黑土区,被列为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广袤大地上皲裂出深邃沟壑四处延伸,侵蚀沟不断蚕食耕地,导致本该富饶的耕地黑土层逐年变“瘦”、变“硬”,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和生态发展,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持续推动侵蚀沟治理、中型灌区建设以及水利配套改造工程建设,为全市连续取得粮食丰产保驾护航。
强治理,重实效,黑土地保护成效显著
在阿荣旗霍尔奇镇平顶山村,一处耕地周边的侵蚀沟被一张铁丝网和石笼谷坊牢牢固定,侵蚀扩张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耕地里作物长势喜人。这是该市开展侵蚀沟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黑土地保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遵循分区施策、分类治理原则开展侵蚀沟治理。“十四五”期间,呼伦贝尔市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不断加大侵蚀沟治理投入力度,按下侵蚀沟治理“快进键”。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75平方公里,治理侵蚀沟2225条,有效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耕地资源。
强措施、促提升,治理举措高效科学
多年来,呼伦贝尔市水利局不断探索总结治理经验,科学制定技术规范,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根据呼伦贝尔市岭东地区侵蚀沟分布及发育特点精准施策,在对侵蚀沟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侵蚀沟的特征指标,因地制宜布设治理措施,采取工程“硬”措施和植物“软”措施,“软硬兼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雨水冲刷是造成黑土地侵蚀沟的主要原因,也是检验侵蚀沟治理成效的试金石,近年完工的侵蚀沟治理工程经受住了一场场雨水的考验。在莫旗阿尔拉镇宝龙项目区,莫旗水利局侵蚀沟项目技术负责人李树生介绍,“你看雨水冲刷过谷坊,泥沙就被谷坊截停了,谷坊没有变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侵蚀沟治理效果比较理想。”通过侵蚀沟治理工程的实施,抬高了耕地中侵蚀沟道的侵蚀基准,减少了沟道黑土地水土流失和对耕地的蚕食。由于治理效果好,深受当地群众欢迎。阿荣旗村书记王尊重站在自家地头感慨道,“现在不犯愁了,早先这沟机动车都不敢往跟前来,现在不怕了,护完了,沟治上了,沟边土地不往里塌了,地少损失不少”。
强规划、谋长远,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呼伦贝尔市全境均为东北黑土区,根据水利部松辽委关于东北黑土区侵蚀沟调查成果,全市共有侵蚀沟9.73万条,占全区侵蚀沟总量的37%,其中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为典型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数量总计为5.35万条,占全市侵蚀沟数量的55%,且95%侵蚀沟位于耕地范围内。为进一步做好东北黑土地保护,抓住国债项目建设契机,加快推进全市黑土地侵蚀沟治理,呼伦贝尔市坚持整沟系、整村、整乡、整县推进,优先保护耕地,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以侵蚀沟主沟及其支沟组成的沟系为基本治理单元,因地制宜配置治理措施,坚持治小治早、拦排结合、以排为主,谋划储备侵蚀沟治理项目7个,计划治理侵蚀沟5035条,对加快推进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控制侵蚀沟扩张,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粮食主产区黑土资源和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将产生积极意义。
呼伦贝尔市水利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抢抓机遇,扎实做好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推进全市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努力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为更安全的“中国粮食”作出呼伦贝尔贡献。
(供稿:呼伦贝尔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