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湖北今年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21单成交金额2.7亿元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5-11-1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11月6日,三峡库区宜昌市举行水土保持生态产品集中转化签约仪式,当阳市玉泉河、远安县九子溪等6条小流域的优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通过市场化交易途径实现价值转化,交易金额2.18亿元,同步获得银行意向授信5000万元。这是继8月11日丹江口库区十堰市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集中转化后,湖北省在三峡库区组织的又一次集中转化。

今年以来,湖北省已累计完成21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涉及4个市16个县(市、区),总交易金额近2.7亿元,带动银行绿色信贷2.15亿元,吸引近20家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展现出强劲势头。

一是重点地区引领示范,生态治理成效加速变现。丹江口库区和三峡库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水源地,承担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在这两个区域率先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保障水质安全的创新举措。十堰市创新推进“小流域+”开发模式,累计完成11单交易,交易总额近5000万元,其中丹江口市浪河镇采取“分块出让、整体开发”策略,将文旅经营权与耕地种植经营权打包交易,单流域实现530余万元交易额;武当山特区瓦房河小流域通过700亩林地耕地经营权出让,实现210万元交易价值。宜昌市聚焦系统治理,一次性完成6单转化,交易总额达2.18亿元。其中,当阳市玉泉河小流域通过转化交易流域岸线附近的耕地、房屋及大棚设施经营权,创下1.955亿元的单笔最高交易纪录;远安县九子溪小流域整合房屋、仓库、耕地等多类资源,实现403万元交易价值。两大库区合计实现价值转化18单、2.68亿元,分别占全省78.3%、99.3%,充分彰显了重点区域的示范带动效应。这些重大交易的成功落地,生动展现了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成效正在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价值。

二是投融资机制创新突破,社会资本引入成效显著。各地创新投融资模式,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通道。宜昌市首创“治理即转化”机制,在生态治理阶段就引入市场理念,水利部门在集中转化的6条小流域前期投入1.34亿元治理资金,同步撬动社会资本4.1亿元,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培育深度融合。十堰市将郧西县天河口、竹山县太和、茅箭区茅塔河、武当山特区瓦房河等4条小流域的经营权交易项目进行规模化、批量化运作,成功获得总额1亿元的银行授信支持,提升了融资能力和效率。在融资模式上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格局:夷陵区普溪河小流域以生态产品预期收益权作为质押,获得银行5000万元信贷授信,开创了全省水土保持生态价值融资先河;随县高家冲小流域投入中央资金1250万元,整合各级资金及社会资本1.62亿元,通过油茶林经营权质押获银行1500万元信贷支持,“中央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主导、金融信贷助推”的多元投入格局初步构建。这些新型融资模式有效破解了生态产品开发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融资难题,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绿色水经济业态多元,发展路径持续拓宽。各地立足水土保持资源禀赋,培育形成了涵盖特色农产品、优质林产品、生态旅游、生态研学、碳汇交易、水利风景区观光、林下经济、生态康养等10余种业态的绿色水经济产业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五峰县横河小流域依托高山资源,将585.33亩林地经营权转化为冰雪康养产业资产,打造“水土保持+冰雪经济”新业态;秭归县宝塔河小流域深耕茶产业,建成湖北规模最大的“万亩早茶基地”,实现茶园经营权超千万元转化;兴山县西湾小流域发展“茶园+民宿+康养”复合业态,通过多元经营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十堰市竹山县文峰乡太和小流域依托梯田、梅园等特色景观,开发生态旅游,形成“水土保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这些创新实践充分证明了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发展绿色水经济的多元路径与广阔前景,为不同资源禀赋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供稿:湖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