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案例 | 红土地上的绿色革命——福建长汀县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12-1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由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近期出版发行,生动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的巨大指导作用。在水利部党组的领导下,由人事司会同有关司局和单位,全面总结提炼,精心做好案例编选工作,共有3个案例入选。这3个案例均属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我们将陆续推送3个案例的干部教育培训文本全文,供大家在工作中学习使用。本期推出《红土地上的绿色革命——福建长汀县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2017 年 5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草木不存,红壤遍露,山岭一片赤色。“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自然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其水土流失面积之广、程度之深、危害之重、影响之大居福建省之首。如何将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长汀必须直面解决的难题。

 长汀人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数十年来, 一任接着一任干,科学治理,久久为功。建立党政领导挂钩责任制,实现政策资金倾斜。创新治理理念和技术,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创新封禁护林、社会参与和激励保障机制等。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实行以奖代补,使群众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人翁和主力军,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水土流失治理的强大合力。

 长汀人民用成功实践总结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效应。长汀县从水土流失重灾区转变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旗帜,2018 年成功摘掉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成为全国学习推广的典范。

 

【 案例关键词 】 
生态保护修复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在福建省长汀县汀江国家湿地公园,若不是公园门口老照片的提醒,你无法想象它曾经的模样——赤岭荒山,鲜有绿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春天似乎与这片土地无缘。

 照片与现实浓缩着闽西长汀的“前世今生”。

 长汀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是中央苏区所在地,也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之一。长汀的“红色”还有一个意谓:这里也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新中国成立前,长汀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流失面积之大、程度之深、危害之重、影响之广,均居福建及其他南方省份之首。红壤遍露,山岭一片赤色。“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曾是当地水土流失区自然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据 1985 年遥感监测数据,长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 146.2 万亩,占国土面积的 31.5%。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山光岭秃,草木不存, 夏天阳光直射下,地表温度可达 70 多摄氏度,被当地人喻为“火焰山”。

1989 年 10 月,河田镇喇叭寨原貌。

 

 这片“红色”的土地,期待着一场“绿色革命”。1983 年,福建省开始了长汀规模化水土流失治理。21 世纪初,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关心指导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被列为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省委省政府连续 8 年每年从省级财政划拨 1000 万元,由此拉开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序幕。2011 年 12 月 10 日、2012 年 1 月 8 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两次作出重要批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进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12 年以来,长汀县按照“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批示要求,在水利、林业等中央部委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推进。

 治荒接力数十载,一任接着一任干,从赤岭童山到山河披绿,长汀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红壤裸露,沟壑纵横,而今满目苍翠、花果飘香。在曾经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三洲镇, 湿地面积 448.7 公顷的汀江湿地公园 2017 年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曾经的生态重灾区,成了现今的生态样板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将昔日光秃赤烈的“火焰山”,变为苍翠蓊郁的“花果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仅让昔日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县份之一的长汀脱胎换骨,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亮丽旗帜,也让这个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在 2018 年成功脱贫摘帽,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效应。

 

治理之路:实现绿富共赢,让绿色赶走贫穷


 让秃山浊水变瓜果飘香,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 5 次到长汀调研,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对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近年来,长汀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谱写了一支优美的生态文明新曲。

科学治理,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个长期存续、不进则退的过程,需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持之以恒,不懈奋斗。长汀人民从未曾放弃让“火焰山”复绿的梦想,并不断在攻坚克难中奋进。

 长汀县先后出台了《关于掀起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潮推进生态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 10 多个文件,编制了县乡村水土保持综合规划、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创新封禁护林、社会参与和激励保障机制等,为长汀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战略设计。

 在制定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重建的相关政策时,长汀十分注重科技投入,研究探索出了一系列先进治理模式。

 在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的展厅内,可以感受到,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全面规划、科学治理。

“在治理上我们也是经历了一个反复和提升的过程。一开始,为了更快见效,我们在光山上直接种树,但由于地表缺少草木覆盖,夏天温度太高,树根本长不活。后来我们施行‘反弹琵琶’的治理理念, 先种草和灌木,再种乔木,变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为顺向进展演替, 推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有机结合,创新实施了‘等高草灌带’、‘老头松’施肥改造、陡坡地‘小穴播草’等治理新技术,提高了治理实效。”长汀县水保局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说。

 长汀县因地制宜,对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的裸露林地,实行乔灌草立体同步治理,在短时间内覆盖林地,遏制水土流失;对树种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林地,进行树种结构调整和补植修复,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据介绍,共采用了低效林改造、草灌乔混交、草牧沼果循环种养、崩岗治理等 8 种治理模式。

 长汀县还与中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协作,开展了崩岗类型划分与经济型治理技术集成等项目研究,通过“筑巢引凤”打造“科技聚集盆地”,实现治理成效与研究成果“两翼齐飞”。

 在与福建师范大学合作的崩岗治理工程示范点上,经过治理的山坡已看不到裸露在外坑坑洼洼的崩岗,通过“削、降、治、稳”等措施,崩岗区变成层层梯田,栽满了杨梅树,套种了大豆、金银花等季节性作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标不久将可以同步实现。”长汀县水保局工作人员很有信心。

 针对生态治理面临的科技难题,长汀县与中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崩岗类型划分与经济型技术集成、生态高值农业符合模式示范等联合研究。探索和应用推广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新技术,制定《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标准体系》7 个基础标准和 9 个地方标准,填补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标准的空白。

 统筹推进汀江流域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同时,长汀县还开展了“六清六美”乡村环境专项整治,推进农村“改水、改电、改路、改厕、改圈”,推动逐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1个及美丽乡村 97 个。

 

党政主导,多方并进,凝聚治理合力

 

 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一直发挥主导作用,继而带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比如,治理初期,在推进“柴改煤”时,县机关单位、乡镇和国有企业等率先使用煤炭而放弃木材, 为“柴改煤”的全面铺开奠定基础。实行山林经营权 30 年不变,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让群众有了“定心丸”。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大批企业逐渐参与到长汀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工作中来。厦门中盛粮油建成的“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中石油帮扶的“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等,成为企业参与水土治理的典型案例。仅 2012 年以来,长汀共吸引 1.5 亿元企业资本,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长汀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各乡镇水土流失治理特色产品,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色。濯田镇的女“愚公”马雪梅,将“猪、鸡—沼— 果”生态种养模式进行拓展,绿化了大片山体并产生最大经济效益。南坑村引进了厦门树王银杏公司,种植银杏 2300 多亩、5 万多株。三洲湿地将以往的“火焰山”改造成了风光秀丽、流水潺潺、林果连片的生态旅游胜地。

长汀县汀江小流域

 实行以奖代补,使群众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人翁和主力军。2012 年以来,长汀新增经果林 1.56 万亩,新种植经济作物 1.3 万亩;新增林地水土流失治理、坡耕地改造等各类示范片 41 个,总面积近 5 万亩。其中涌现出了“断臂铁人”退伍军人兰林金、造林大户林慕洪等一批水土流失治理的草根英雄。

 

注重民生,协调发展,实现绿富共赢

 

 与 1985 年比,长汀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近 110 万亩,水土流失率由 31.5%降低到 7.95%,森林覆盖率由不足 40% 提高到 79.8%。

 30 年前,和不少长汀百姓一样,1971 年出生的张平一度外出务工、做生意。2000 年后,随着绿色慢慢回到视野里,张平又回到家乡。但贫瘠的土地仍养活不了他,他就办了机砖厂,以裸露的泥土为原料, 生产砖头。

 随着生态治理工作的推进,2014 年,张平的机砖厂也被列为禁止运营的项目。他看到周边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索性投入 400 多万元,把机砖厂改成了“生态农庄”,又补种了 100 多亩的香樟、桂花、罗汉松,做起了休闲生态旅游生意。

 “过去这里连生态都‘没有’,谁能想到现在能靠生态赚钱?”张平笑着说,2018 年,他的“生态农庄”接待游客 3 万多人次,营业额近 35 万元。

 昔日山光水浊的“火焰山”变成了风景宜人的绿水青山,越来越多和张平一样的老百姓从中看到了“金山银山”。绿富共赢的发展之道,让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成为长汀发展新动能。2018 年,长汀县接待乡村旅游游客 208 万人次,同比增长 18.3%,实现乡村旅游收入 16.5 亿元,同比增长 28.2%。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相互促进的共同体。长汀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一手抓治理,一手抓发展,在平衡协调发展中,做足生态种养、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文章。

 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通过“河长制”,开展汀江—韩江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建立上下游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实施小水电站退出试点、小流域河道清淤疏浚等,实现“河畅、水清、岸绿”。

 治理与保护相结合,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颁布《封山育林命令》,严格“10 个禁止”措施,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狠抓生猪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2013 年以来累计关闭拆除生猪养殖场 2311 家,削减生猪产能 60 万头,拆除面积 80 万平方米。

 发展生态旅游,提升景观格局和景观生态服务功能,打造汀江源头龙门风景区、庵杰—新桥汀江十里生态画廊、三洲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景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旅游观光路线,年吸引休闲观光人数 100 多万人。

策武镇南坑美丽乡村

 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花卉经济等生态农业,2012 年来,全县建成设施农业 2200 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627 家、家庭农场 1232 家,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 160 万亩,参与林农户数 2 万户,年产值 23 亿元。

 2019 年1 月,福建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深入推进长汀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到 2020 年底将其水土流失率降至 7% 以下,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

 

效益显现:荒山盛开“生态之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几代人梦想,几代人奋斗,咬定荒山不放松,山河不绿不收兵。凭着“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长汀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 “长汀经验”,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

 

环境修复释放多重效应

 

 位于长汀县三洲镇的丰盈农场,是县里最早一批承包山地开展规模化种植业经营的农场。当年的小股东沈树朝,在 2017 年通过股权收购,成了农场的控股老板。

 油茶 800 多亩、柑柚 1400 多亩、杨梅 600 多亩……自从接手农场以来,沈树朝每年都要扩大种植规模。如今,丰盈农场的种植规模在龙岩市都算得上大体量。“就是看中了长汀的生态前景,才敢下决心扩大投资!”沈树朝说。

 背负严重的“生态赤字”,长汀曾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坚持不懈的水土流失治理,不仅直接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让修复后的绿水青山开始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效应。

 从果树到油茶,从花卉苗木到中草药种植,从竹木加工到生态旅游, 依托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向好,长汀的生态经济蓬勃发展。2012 年以来, 全县新增经果林 1.56 万亩,新种植经济作物 1.3 万亩,如今仅油茶种植规模就达 17.8 万亩,产值超过 1.6 亿元。据统计,长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2 年的 14117 元提高到 2018 年的 25430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8185 元提高到 15320 元。河田、策武、濯田等 7 个水土流失重点乡镇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基本达到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生态美带来百姓富,生态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2014 年,四都镇上蕉村还是福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结构单一,党支部书记吴水长倍感压力。发展桎梏如何破解?吴水长选择绿中生金。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党员带头成立了合作社,吸收村民 116 户整村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吴水长说,目前全村完成林下种植面积 425 亩,姜黄、灵芝、三叶青等经济作物,可实现户均年增收 3 万多元。

 从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中摆脱贫困,这样的例子在长汀县不胜枚举。6 年多时间,长汀累计脱贫 3.5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2012 年的 8.9% 降至 2018 年的 0.032%。2018 年 12 月,福建省正式发布公告,长汀成为福建 23 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首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县之一。

 生态美、百姓富,相辅相成。长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长汀正在全力打造的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可以说是‘长汀经验’升级版里的突出亮点”,一直参与长汀水保规划和治理的龙岩市水利局负责同志说。

 按照“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路径,长汀县委县政府提出规划建设以长汀为主线、“一江两岸”为纽带的汀江生态经济走廊,沿汀江自上而下着力打造庵杰至新桥段自然保护与生态休闲观光区,大同汀州段生态宜居城市与文化历史名城区,策武段稀土工业与工贸发展区,河田段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区,三洲段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濯田至羊牯段生态保护、生态种植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六大功能板块。

 “在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推进文化融入、推动产业集聚、推动城乡发展、推进项目整合、推进机制创新五个原则,将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元素融入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发展当中。同时,把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构建上下游联动、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吸引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把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成为生态建设和产业项目的承载地、机制体制创新的试验区。”长汀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关于汀江经济走廊,长汀县人民政府主管副县长介绍说:“我们主动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和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及‘草木沼果’循环种养生态农业,通过产业发展转移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人口,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发展产业,长汀县逐步形成了“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又减轻了生态承载压力和水土流失治理压力,近 5 年城镇新增就业 1.7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6 万人。

 “水土流失治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还绿于山,更在于还富于民。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在做到与治穷、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工业相结合的同时,还做到了与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福建省水利厅水保处负责同志这样评价。

 与水土流失治理相结合,长汀启动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丽乡村等一批生态家园重点项目建设。以“一江两岸”景观修复工程、汀江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南坑乡村旅游等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名城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在有条件的已治理区域,配套建设路网、水网,发展水果、花卉苗木、休闲观光旅游等生态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水保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目前,“一江两岸”景观修复工程已完成投资 3000 多万元,李城生态农庄等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周边居民节假日观光旅游。长汀策武镇南坑村、河田镇露湖村、三洲镇三洲村等昔日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如今已实现生态家园的目标,老百姓分享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绿色红利”。

 生态家园建设也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曾经带领群众治理荒山的“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策武镇南坑村党支书沈腾香说:“过去,南坑村是策武镇最穷的村,老百姓生产生活门路少、压力大;治理后,老百姓人均收入从 1300 元提高到了 1 万多元。”

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长汀,干部群众不约而同地认同和表达着同样的观点。历经水土流失治理的万千艰辛,享用“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如今的长汀,生态理念已深入人心。

 靠山吃山、索取无度,是造成长汀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据一些乡镇干部介绍,当年为防止乱采滥伐,各村都有乡规民约重罚,可冒险者仍不在少数。如今,即便是林业部门允许的林中间伐以改善林分结构的好事,也经常引来群众阻拦:“好不容易封山育林长起来的树,你们舍得砍?”

 20 多年来,长汀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做给一任看。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从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态综合治理,长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内涵和外延。成立生态警务大队,设立县级水保局、乡(镇)水保站,创新河湖管理机制, 设“河道警长”,全省率先试点小水电有序退出,创设生态司法“三三” 机制……长汀在生态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探索,很多都走在福建乃至全国前列,其经验先后在贵州、宁夏、甘肃等省区得到推广应用。

 近年来,长汀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2018 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99.4%。

 2017 年,长汀县被列为第一批 13 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同时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长汀“由红变绿”的过程,就是由“荒”变“美”、由“穷”变“富”之路。当地农民种树、治山、致富的一个个故事,正是“长汀经验”的一个个缩影。

 

尾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持续发力精细化治理


 历经前期大规模连片治理,长汀现有的水土流失区呈斑块状分布, 且基本位于边远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已从规模化步入精细化作业阶段。如今,长汀的水土流失率每降低 0.1 个百分点,都需之前的数倍付出。

 林分结构较为单一,是目前长汀水保面临的一个主要隐忧。

 据统计,在长汀水土流失较为集中的河田、策武、三洲等 6 个乡镇,马尾松林面积为 96.1 万亩,占林分面积 74.49%,马尾松纯林面积近 55 万亩,占林分面积 42.75%。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初期,因为耐贫瘠、耐干旱,马尾松是功臣树种,但其抵御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能力差,水源涵养能力低,现阶段,要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优化林分结构势在必行。

 从 2012 年开始,中石油公司加入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帮扶,在长汀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河田镇露湖村一带,瞄准优化林分结构的目标,补植阔叶林进行攻坚。经过 6 年多的种植和培育,目前这一带阔叶林木长势喜人。据介绍,2019 年长汀将实施马尾松林阔叶改造1 万亩,通过持续优化林分结构,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而大户沈树朝,目前最关心的还是土壤的肥力。

 虽然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显著,但修复后的土壤仍然较为贫瘠, 他每年得拿出 40 多万元购买农家有机肥以改善土壤。“2017 年,县里给我补贴了 70 吨有机肥。”但沈树朝测算,他的农场有机肥需求量在1000 吨以上。

 多位果树种植大户均表示,荒山披绿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基础,下一阶段希望政府能在改善土壤质量上多着力,为土壤“固本培元”,达到水土流失全面根治的目标。

 据了解,从 2019 年开始,长汀通过对水土流失区重点区域免费提供土壤改良剂、套种紫云英等办法,改变原有退化土壤板结贫瘠的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从荒山到绿洲,长汀用了 30 多年。然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重,巩固难度大,治理成本高,按照“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要求,这项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

 “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前提下,必须从传统的治理模式和治理经验中寻找突破,按照从荒山到绿洲到生态家园的路径,继续走出一条水土流失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专家建议说。

 

 本案例选自《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教学版 . 生态文明建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9 年 8 月版,第 249—264 页。

 本案例由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指导,中国水利报社策划部副主任李坤,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兼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志奎撰写。

 (中国水利微信公众号 2019年12月17日)

最近更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