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

石狮地区废弃石窟“变身记”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2-08-1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过去,由于开山采石,加上部分人忽视生态保护和水保建设,在石狮地区留下大大小小170多个废弃石窟。这些“生态疤痕”不但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还存在地质隐患和人身安全隐患。

2016年来,石狮市将废弃石窟治理修复工作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的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废弃石窟治理修复新路子。至2021年底,石狮累计治理石窟68个,有效治理面积为1799.95亩,其中,增加林地141.68亩、建设用地1075.5亩、公园绿地445.79亩、公共配套面积136.98亩。这些成效谱写了石狮废弃石窟水保修复的“变身记”。

变身之一:依势造景,变成石窟公园

对于地形地貌有一定特色的废弃石窟,通过治理规划建设为景观项目。如将宝盖山半山腰的两个废弃石窟依地形地貌保护改造,整治面积88亩,资金投入1200万元,形成“石窟公园”“落英幽谷环山步道”等集休闲、观光、健身为一体的石窟公园示范区,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点。2021年风炉山石窟公园全面完工,该项目对7个废弃石窟进行集中整治,累计投入资金750万元,整治面积165亩。

变身之二:填埋复绿,变成休闲设施

对位于公路、景区、村庄周边的废弃石窟,主要采取填埋复绿的方式治理。2021年已将峡谷旅游路南侧和北侧、东按等6个废弃石窟项目改造为公共停车场、口袋公园、篮球场等,整治面积136.98亩。经多年治理,将六胜塔公园、宝盖山等景区周边的部分废弃石窟改造为停车场,助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得到市民、游客的广泛赞赏。

变身之三:宜建则建,变成建设用地

针对村庄周边、工业区周边开采程度不深的废弃石窟,根据规划用途实行平整造地,并采取相关水保措施,用于发展经济或改善民生用途。如,对山兜、邱下两村连片废弃石窟进行平整治理,投入约3000万元,形成376.33亩的工业用地,现已引进建新轮胎等企业入驻。

变身之四:纾困民生,变成公益墓园

针对城市墓葬缺口问题,填埋平整西青山15处废弃石窟,集中改造为公益性生态墓园,治理面积300亩,资金投入1840万元(不含墓园建设),建完后可提供公益性墓位约2.6万个,骨灰寄存约14.6万个,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该项目建设工期4年,2021年已全部交付使用。

变身之五:以废治废,变成垃圾埋场

针对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后的飞灰处置难题,选定院东村2处开采深度近80米、面积30.11亩的废弃石窟,投资5000万元改造为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项目有效库容达50万立方米,预计可满足今后30年石狮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现已完工运行。该填埋场也按水保方案,采取也相关水保措施,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石狮市通过对废弃石窟因地制宜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资源综合利用,从而逐步实现昔日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矿山的华丽变身,修复了“生态伤疤”,促进了“美丽石狮”建设,取得较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精彩描绘废弃石窟 “变身记”的美丽诗篇。石狮市废弃石窟的成功变身,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发。

启发之一:咬住规划不放松

自2016年以来,石狮市开始制定规划,全面治理废弃石窟。2021年全面总结近5年治理成效,对全市遗留废弃石窟进行新一轮调查,将103个遗留废弃石窟纳入今后10年治理规划。

启发之二:齐心协力不松劲

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市领导协调落实、16个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的综合治理修复工作 组,统筹组织实施。采取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投资相结合的模式,将任务落实到责任单位,确保治理项目顺利实施。 

启发之三:分类实施不停步

以村庄、主干道、开发区、风景区等为支点,划定24个废弃石窟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分区,分三期有序推进,确保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段实施,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供稿:福建省水利厅水保科技处)


最近更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