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陆桂华副部长在水土保持现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06-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监管强手段  治理补短板
奋力开创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
——在水土保持现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副部长  陆桂华
(2019年6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机构改革完成后水利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落实2019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要求,聚焦“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厘清思路、部署2019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转变作风,监管上强手段、治理上补短板,奋力开创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
       2018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部党组决策部署,凝心聚力、狠抓落实,推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一是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基本建立。水利部会同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并完成了2018年度实施情况评估。22个省份出台了省级政府对市县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浙江、四川等11个省份启动考核工作,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职责进一步落实。二是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各地监督检查生产建设项目6.9万个,查处违法违规项目1.3万个,立案1261起,严格执法的态势正在形成。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多次淤地坝安全度汛和重点水保工程暗访督查,对存在问题通过约谈通报等方式督促整改。三是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加快推进重点地区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8万平方公里,贫困地区受益人口930万人,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四是动态监测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实现全覆盖,定量掌握县级行政区及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和动态变化。监测成果显示,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73.69万平方公里,较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减少了21.23万平方公里,减幅达7.2%。五是机制创新与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进展顺利,市场的作用逐步呈现。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高新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对水土保持管理的贡献率逐渐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更离不开有关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鄂竟平部长,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去年全国水土保持视频会以来,我在多个场合都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大家通过学习来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学习学什么,最首要的就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各个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就生态文明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5月,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系统阐述了这一思想。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高度概括地提出了“四个一”和“四个要”。“四个一”,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十四条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个,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项。“四个要”,即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这“四个一”“四个要”是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集中体现,逻辑十分严密、层次非常清晰,既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又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还有具体的部署和要求。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对水土保持强监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
       4月28日晚上,我现场聆听了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这次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提出了“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科学治理精神、追求携手合作应对”的行动宣言。这“五个追求”既向世界表明了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大国担当,又为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给出了中国方案。总书记提出的“科学治理精神”,强调“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为新时代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时任福建省长时,多次到长汀视察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指出“水土保持是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方要重点治理,以点带面”,并发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号召。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强调“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是治水事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也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要以小流域为单位,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各种措施相结合,坚持不懈地进行综合治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治水和水土保持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特别是在座的各位领导干部,务必要带头学、认真学、反复学、务实学,在学懂上下功夫、弄通上求深入、做实上见真章。要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和工作举措,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担负起水土保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责任。
       二、认清形势、转变思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上来
       过去一年,新一届部党组组织系统上下深入学习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明确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鄂竟平部长多次专题研究水土保持工作,强调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变到监管上来。
       推进新时代水土保持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严格督查问责为抓手,充分依靠科技手段,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着力提升管理效能,真正做到基础扎实、监管有力、治理有效,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总思路。
       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务必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上来,统一到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总思路上来,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
       (一)深刻认识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思路决定出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部党组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联系我国治水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通过系统深入分析而得出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新时代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贯彻落实总基调,做好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首先要从心底里、道理上,真正搞清楚、弄明白水土保持为什么要强监管补短板,特别是为什么要把工作重心转到监管上来。
       第一,水土流失现象产生的本质,决定了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强监管。习近平总书记在“3·14”讲话中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水土流失的形成和加剧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根子上都是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造成的。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在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比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但由于人为的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水土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到今天仍然在还账。水土保持工作的本质就是要通过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而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只能靠监管,而且是强有力的监管。
       第二,解决我国新老水问题特别是三大新问题,要求水土保持工作必须要强监管。水土流失与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坏、水环境污染三大水问题密切相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3·14”重要讲话中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解决水供给问题,要从涵养水源入手,从修复破损的生态入手。不治理水土流失,水库修了最后也会变成沙库”“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不足,影响“盛水的盆”,加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会造成水生态损坏,加剧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作为载体还会带来农业农村等面源污染,进入江河湖泊,造成水环境污染。因此,解决我国新老水问题,特别是三大新问题,必须要搞好水土保持,也就是要从强监管着手,靠法制体制机制来科学地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
       第三,落实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水土保持工作必须要强监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强调要构建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近年来,总书记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等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的坚决态度。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必须加快完善水土保持相关政策标准,强化制度落实,实行最严格的监管。
       第四,破解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突出问题,必须要强监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经过70年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均大幅下降,状况持续好转,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趋势。总体来看,水土流失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突出问题是监管整体薄弱。无论是在政策制度、技术标准,还是在监管手段、查处力度上,都存在明显差距,甚至一些地方对强监管的重要性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到位。去年部里组织在一些地区开展区域遥感监管试点,发现50%以上生产建设项目“未批先建”,60%以上未及时验收,80%以上的违法违规行为未处罚,监管缺位、不到位的问题十分普遍且突出。我们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及时转变思路,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监管上来。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的基本现状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广大农村居民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依靠土地生存发展,一些贫困地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亟需加快补齐治理短板,提升治理速度和质量,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推动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需要正确把握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把握“强”与“补”的关系。强监管、补短板是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两翼”,两者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一方面,强监管是补短板的重要支撑和前提。从过去来看,近些年来我国水土流失防治之所以取得成效,是在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取得的。从当前来看,我国水土流失状况虽然得到明显改善,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复,必须要全面加强监管。在严控人为破坏的前提下,巩固和维护好已有治理成效,坚决杜绝“一边治、一边增,一边还旧账、一边欠新账”的情况发生。从未来来看,要实现水土流失状况的根本好转,必须要着眼调整人的行为,通过严格的制度、有力的监管,让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强监管本身也需要补短板。手段不足就是当前监管最大的短板。没有高效管用的科技手段、没有可靠实用的信息化支撑,监管也不可能强起来。
       第二,正确把握“上”与“下”的关系。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需要行业上下齐心、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总的来说,就是要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体制。在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方面,各级都有职责,但应有侧重。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是发现问题、督促落实,市县的重点是做好违法行为的认定和查处。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中央层面主要是制定政策规划、安排补助资金,省级的重点是做好项目安排布局、任务分解及落实地方投资,市县两级的重点是抓好组织实施长效管理。在动态监测方面,重点是中央和省两级,要分工负责、上下协同,继续实现年度高精度全覆盖。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地方工作干的好,水利部肯定会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地方工作不力,也必然要追责问责。
       第三,正确把握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搞好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做到突出问题优先解决、长远问题提前谋划,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统一。当前,要从政策、制度、机制、手段等方面入手,在强监管上取得突破,在补短板上取得实效。重点要快速提升监管能力,集中精力查处一批典型违法案件,在全社会形成强大震慑。同时,要立足长远,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步打牢基础,积小胜为大胜。通过建立系统完备的政策制度体系、两手发力的综合治理体系、科学高效的监测支撑体系,使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点地区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状况实现根本好转。
       第四,正确把握监管与执法的关系。严格执法是水土保持强监管的重要内容,更是水土保持强监管是否落地的根本所在。人为水土流失违法违规行为能不能得到查处,是水土保持强监管的关键。要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与行政执法的联动协作机制,特别是这次机构改革后将执法职能划入综合执法部门的个别地方,要按照职责,明确水土保持部门、水行政执法部门和跨部门综合执法机构的责任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确保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查处。
       三、强化担当、狠抓落实,推动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落地见效
       进入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搏击奋进的关键期,进入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个坎,采取有力举措,确保强监管补短板落地见效,推动水土保持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打好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攻坚战
       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是水土保持强监管的重中之重。要以看住人为水土流失为目标,聚焦“发现问题、认定问题、严格追责”三个要素,统筹考虑法制、体制、机制和人员设备等问题,建立系统完备、职责明确、严格高效、规范有序的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监管,确保快速突破、取得实效。一是要精准发现问题。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覆盖。同时畅通渠道,发挥好群众举报和社会监督作用,结合暗访督查,及时精准发现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二是要科学认定问题。针对不同对象、不同主体的特点,全面梳理建立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清单,针对问题分类细化认定标准和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有标可对。三是要严格追责。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诚信和信用评价制度,综合采取行政处罚、信用惩戒、约谈通报等手段,对生产建设单位、技术服务单位和参建各方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查处,让违法者、失信者付出严重代价。另一方面,要构建水利部、直属单位、流域机构和省市协同的督查体系,对各级水土保持部门依法履职情况开展逐级督查,对履职缺位、不到位者,严肃追究责任。
       (二)加快推进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思维,深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要突出重点区域。以长江、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和侵蚀沟治理。二是要突出机制创新。各地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抓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村民自建等试点和推广。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手共同作用,加快治理速度,提升治理质量和效益。三是要突出科学治理。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和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水美乡村,建设美丽中国。
       (三)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监测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新时期要围绕强监管、补短板的需要,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监测体系。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年度动态监测。去年动态监测首次实现了全覆盖,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总结完善和提升。要针对问题抓提升,进一步优化技术路线和方法,扎实做好今年动态监测工作,提高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二是抓好监测站网优化调整。在全面摸清现状、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尽快提出监测站网优化布局方案,推动监测站点建设,建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发挥好监测站点应有的作用。通过点面结合、天地一体,提升监测能力和成果质量。三是抓好监测成果管理和应用。把监测成果及时全面应用到管理工作中,实现监测与管理的有效衔接,为目标责任考核、相关政策规划编制和决策提供依据。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新时期监测工作非常重要、要求也很高,各省(区、市)要加强监测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明确任务、压实责任、保障经费,履行好政府监测职能,为强监管补短板提供强实的基础支撑。
       (四)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应用
       水土保持监管强手段的关键在于信息化。要以可靠实用为重点,推动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提升。一是构建一个平台,就是尽快建立一个统一、实用、好用的水土保持信息系统。二是完善一个库,就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及时录入相关信息,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数据库。三是建立一项机制,就是要建立部门内外、系统上下数据共享的常态化机制。四是要强化一项应用,就是加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手段的信息应用。今年要重点抓好人为水土流失遥感监管工作。水利部已安排专项经费,开展疑似违法扰动图斑的解译和判别工作,并将分省下发清单。各省(区、市)在做好现场核实和查处的同时,也要落实经费,结合实际至少加密一次。有条件的省份要按季度开展,实现生产建设活动全过程动态监管,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查处。
       (五)扎实抓好水土保持扶贫工作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水土保持是水利行业落实脱贫攻坚部署的重要内容。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从“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以专项巡视发现问题整改为契机,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水土保持扶贫工作。一是突出优先。要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中央资金优先安排落实到贫困县。二是突出精准。要坚持问题导向,真正摸清不同区域贫困群众的需求,精准使用资金、精准安排项目、精准配置措施,注重加强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接,尽可能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尽快受益。三是突出实效。要重点围绕产业脱贫,把水土保持项目安排与培育当地优势产业、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为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四是突出监管。要加强水土保持扶贫工作的监督检查,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扶贫资金安全,确保中央支持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做好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各地要围绕新时代水土保持目标任务,狠抓关键环节,强化责任落实,凝聚各方面力量,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任务。
       一是压实政府主体责任。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抓好对省级政府实施规划情况的考核评估和省级对市县的目标责任考核,强化结果应用,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通过两级考核评估,构建由地方政府负责、水利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齐管共治格局,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强化逐级督导检查。督导检查特别是暗访督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要坚持明察暗访相结合,以暗访为主,及时深入了解各级履职真实情况。对发现的突出问题,采取限期整改、约谈、通报等方式,督促问题整改到位,推动各级把责任抓牢抓实。
       三是严格查处违法行为。对生产建设活动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挂牌督办、严格查处。通过公开通报、曝光一批典型案件等方式,形成强大震慑,树立水土保持社会管理的权威,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
       四是注重政策机制创新。要按照符合中央最新精神和法律法规要求、贴近地方和基层实际、可操作易操作的原则,科学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结合新形势新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发挥好政府投入的撬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
       五是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核心,通过创新推动工作、提升水平。聚焦管理需求和重大问题,坚持阶段任务与长远目标衔接、战略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科研攻关与成果应用相统一,力争取得一批有实实在在作用的科研成果。按照“确有必要、管用实用”的原则,系统梳理、优化完善水土保持标准体系,提升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四、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干部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驰而不息转变作风,以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为水土保持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支撑。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我们是国家机关和政府组成部门,讲政治是必须的、第一位的。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按照中央部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确保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水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决策部署,把“两个维护”落实到水土保持工作的实际行动之中。
       (二)压实主体责任,着力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管党总要求,切实履行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强化行业廉政风险防控,抓紧修订出台水土保持行业廉政防控手册,针对廉政风险点,将防控措施具体到每个环节、落实到每个岗位,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并公布水土保持权责清单,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政用权,推动权力在阳光下廉洁、高效运行。
       (三)持续改进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特别是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制定政策不接地气、工作不敢担当负责等突出问题。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转变作风,坚持抓细抓常抓长,建立长效机制。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优良作风推动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
       (四)提升能力本领,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积极弘扬和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深化认知认同,注重实践养成,使其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要持续加强学习、严格自律,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负责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学习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自我革命能力和抓落实能力,强化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真正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
       同志们,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有新思路、新气象、新作为,更要有新本领、新举措、新成效。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新时期治水方针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力开创水土保持改革发展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