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第三次组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2-3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12月30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专题考察组和专题研究组第三次组长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专题考察组和专题研究组组长、副组长,部分考察组成员及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专家、学者代表50余人。科考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科考领导小组成员、水利部刘宁总工出席并讲话。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做了大会总结、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冯仁国副局长、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高中琪副局长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现场

 

会上,东北黑土区组、北方土石山区组、西北黄土区组、北方农牧交错区组、西南石漠化区组、南方红壤区组、长江上游区组、开发建设项目组、水土流失影响评价组、政策研究组、基础数据组等11个组分别对各自的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考察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做了汇报。与会代表还围绕科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讨论。

 

沈国舫院士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大家将科考工作与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很重要,国家粮食增量的2/3来自东北,如果黑土地得到保护,意义非常重大,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将此项工作做好。

 

 

刘宁总工在讲话中指出:科考工作经过大家半年的努力,野外工作基本完成,进展很大,成绩斐然,同时发现了一些有益的问题。他把各组的汇报归纳了7个方面:一是大多数汇报的内容很丰富,个别略显不足,如水土流失分类、分级、状况的基础数据研究分析表明,总的流失面积变化不大,但强度、轻度、中度的变化很大,治理的结果强度变为轻度;二是水土流失的危害性的定性、定量预报、趋势的评价有一定的进展,但需要进一步提炼;三是水土流失的过程,历史时期、地质时期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的比较略显不足;四是在考察研究水土流失沟道与河流的关系、水土流失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中,每个区应该强调各自的重点,突出本区水土保持的目的;五是综合治理措施发挥的效能,传统的农艺、工程、生物三大措施,还应该加强管理措施;六是水土流失与新农村建设,明年国务院将要实施取消农业税和“两工”的政策,坡耕地的治理能否和基本农田建设联系起来;七是水土保持科技创新讲的少,经验、物理模型,对流失量的研究较多,而对产生形成的过程的研究尚未突出。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介绍了科考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科考接近半年,已经召开了3次组长会议,到目前为止,行程13万多公里,参加680多人,多数是博士、研究员,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大多数组工作认真、观点清晰、目标明确,对所采集的数据资料进行了汇总、提炼,提出了区域的重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对2006年2月汇总的成果从6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各组科考成果要同流域机构、省(市、区)达成一致,汇报前要请流域、省(市、区)对初步成果进行讨论;二是对要理清问题、抓住重点,最近发给大家的15个问题,问题和对策要相对应,正确把握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三是突出特色,判断趋势。如黑土区的趋势分析应该再进一步;土石山区重点应是土层薄,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有限;南方的红壤区,人口密度大,由于一年多种,土地的退化问题对生存的影响;石漠化对人类潜在危害和趋势分析不够;长江区重点是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泥石流危害、滑坡等分析的较好;西北黄土组分析的比较好;风沙组观点内容也很好;判断的依据要可靠;四是提高科考的科技含量,加大创新力度。诸如植物措施配置,不同地域要配制适合该地域的植物,而且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五是各组报告编写要规范,要有鲜明的特点。同时要吸收参考其它行业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六是各组还应该重视简报,简报已经印刷了12期,每一期都提出一个问题,各组要注意经验的总结和典型案例的分析。科考2006年2月底进行阶段性成果验收,6月底成果验收,然后向国务院汇报。2006年底在人民大会堂表彰。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