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海河流域水生态问题的战略思考(康福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1-11-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康福贵
 
2001年11月8日 
 
    水利部汪恕城部长指出: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洪涝灾害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但最核心的问题是生态,海河流域治理要把生态恢复作为工作目标。笔者理解这里的生态概念内涵宽阔,解决海河生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对于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水利行业,必须把保护生态用水和保障人类生活、生产用水摆到同等重要地位,必须把保证足够的数量和可靠的质量,保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一、海河流域水生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河流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1952~1998年,总人口从0.57亿增加到1998年的1.22亿,城镇化率从16%增加到28%。GDP增长33倍,工业产值增长289倍,农业产值增长7倍。到1998年,海河流域第一、二产业产值占GDP的6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只有36%。现状实际用水量达到440亿m3,水利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然而流域当地总水资源量只有372亿m3,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远远超过了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导致了地下水严重超采、水污染严重、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一)、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面下沉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据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到1998年,扣除补给量后,全流域地下水已累计消耗储量896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471亿m3,深层水425亿m3。深、浅层地下水超采面积已达到8.9万km2,占流域平原区面积的69%。其中严重超采面积3.75万km2。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了地面沉降、地裂和塌陷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天津和流域中东部平原已发生区域性地面沉降。至1998年,河北平原累计沉降量大于300mm的面积达1.82万km2,天津市累计沉降量大于1500mm的面积133km2。特别是一些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二)、水污染严重,威胁人民生产生活
 
    1998年全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60.3亿t,其中工业废水39.4亿t,生活污水20.9亿t。与1980年相比,废污水总量增加了一倍多。污水排放量的增长和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污染已由局部发展到全流域、由下游蔓延到上游、由城市扩散到农村、由地表延伸到地下。1998年水质监测表明,在全流域9951km的水质评价河长中,受到污染的河长(水质劣于III类)达75%,其中严重污染(V类和超V类)的河长高达65%。浅层地下水质劣于国家地下水质量III类标准的水体面积达到6.8万 km2,占平原区面积52%。
 
(三)、生态环境恶化
 
    湿地严重退化。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和不适当的土地开垦,使海河流域平原区湖泊、洼淀等湿地面积已由五十年代的9000km2降至九十年代的3000km2,天然湖泊、洼淀大多已经干涸,水乡泽国景象不复存在。现存湿地白洋淀、北大港、南大港、团泊洼、千顷洼、草泊、七里海、大浪淀等,均面临着水源匮乏、水污染加剧的困境。
 
    中下游地区大量河道干涸。在流域一、二、三级支流的近1万km河长中,已有约4000 km河道长年干涸。长期断流使河道功能萎缩,部分河道出现沙化现象,甚至成为风沙源。
 
    入海水量大幅度减少,海水上溯,各河口相继建闸拒咸蓄淡,鱼类洄游线路被切断,渤海湾的大黄鱼等优良鱼种已基本消失。12个主要入海河口淤积严重,闸下总淤积量达9500万m3。
 
    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到1998年底,海河流域山区尚有10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占山区面积的55%,每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近4亿t。面临着严重的土地退化、沙质化、石质化及自然灾害的危险。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人口增加迅猛
 
    据统计资料1952年流域人口5700万,到1998年增加到12200万人,增长了一倍以上。解决增加人口的吃住需要开展更多的生产活动,增加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快,过去的良田、绿地、水塘不见了,被混凝土取代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水量水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河流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质污染严重了。
 
(二)水资源严重短缺
 
    海河流域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是我国东部沿海降水最少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5 m3,仅为全国平均的七分之一。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25 m3,仅为全国平均的八分之一。在全国各大流域中,海河流域的人均、亩均水资源量是最低的。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现状需水量447亿立米,可供水量372亿立米,缺水75亿立米。水资源量的不足,是海河流域用水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投资主体是国家,水资源管理也是以行政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方式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以国家投入来维持水利工程的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投资体制存在的最大弊端是“两个分离”:投资者与收益者分离,投入与产出分离。最终导致了国家有限的财力对众多水利工程投资显得力不从心,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体现,收益者对受损者没有明确的补偿,对水资源的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经济活动加强,特别是近20多年来,人们为了加快提高生活水平,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建设小造纸厂、化工厂等技术含量低、耗水量大、污染高的企业,钱来得快、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了无节制的索取,造成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又对河流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着的,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农业的生命线、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一定流域一定地区水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过去人们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因而无节制地索取开发利用水资源,又不注意保护,你用多了,别人就得少用,你污染了,别人就没法用,当代人用多了,补给不足,后代人就没水可用。
 
(五)、缺乏统一、协调、有效的管理
 
    管理体制关系不顺,缺乏有效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水资源管理涉及众多部门,管水的不管用水、管用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河流湖泊污不污染,管理严重不统一,各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割,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流域管理缺乏权威。水资源管理中常常出现违反流域规划,无视流域管理的现象,影响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总体布局,激化了水事矛盾。缺乏有效的协商机制,流域与区域、水管理部门和各用水行业、各用水户之间缺乏协商沟通的渠道,导致水事纠纷调处非常困难。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在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中难以发挥作用。
 
    管理技术手段差。没有建立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和资料报告网络系统,不能对水量、水质等进行实施监控,无法快速有效决策,对流域水资源管理不利。
 
三、海河流域水生态战略思考
 
    海河流域是水资源短缺严重的地区,水质污染及防洪问题并存,恢复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必须加强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保证公平用水,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必须实现对流域洪水的科学管理,在消除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洪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变水害为水利,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服务;必须加强水污染防治,治污与源头控制相结合,特别要注重在末端治理的同时向源头控制为主的战略转变,遏制水污染的势头,恢复河流水体功能;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避免水文地质问题恶化;必须实施跨流域调水,优化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 统一认识,切实贯彻治水新思路
 
    水是有限的,在一定地区表现出其稀缺性;水是可以循环再生的,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水资源在量上承载力是有限的,同样在水体功能上承载力也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的承纳污物。必须更新观念,突破传统的水观念,在全社会树立水的忧患意识和现代的水观念,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认真做好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向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要用工程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优化配置水资源;切实贯彻水权水市场理论,加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无效消耗;流域人口、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工农业生产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必须把节水作为一项战略的措施来抓,强化节约用水,减少无效需求,减轻供水压力,相应减少污水排放,减轻污水处理的负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建立以洪水资源利用为目标的洪水管理体系
 
    过去的防洪主要着眼点是“防”,达到的目的也是“防”,但是洪水对严重缺水的海河流域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如何科学地管理这些水资源使得洪水变害为宝,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服务,应是水资源管理的目标。要进一步完善流域洪水管理工程体系,强化流域洪水管理非工程措施建设,实现对洪水更高程度的控制和利用,进一步提高流域洪水管理标准,提高城市及重点工业设施的洪水管理能力,建成流域洪水管理体系。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建立流域水环境防治体系
 
    要加强贯彻《水污染防治法》,建立水环境管理保障体系,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等保障水体环境功能;要抓紧实施《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河流湖泊水体纳污容量,确定限制排污总量及控制措施,强化执行,特别要注重对污染排放的源头控制;要积极促进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减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数量,同时鼓励企业单位进行技术改造,发展节水技术工艺,减少污水排放量,对污染严重的要进行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加强水污染治理力度,对目前已经严重污染的水环境进行强化治理,加强点源、面源和内源的综合治理,特别要把安全饮用水源保障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城市污水必须统一处理,要做到污水处理量的全面化、排水质量达标化。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而破坏环境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建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体制
 
    实行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大多数国家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形式。我国也非常重视流域水资源管理,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而形成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严重影响着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不利于各种水问题的有效解决,成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
 
    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一般以流域为单位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一个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防洪、供水、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水力发电的功能之间相互联系。这种特点在客观上决定了对水的问题必须统筹考虑、全面安排,而不能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必须以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形成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
 
(五)必须尽快实施南水北调
 
    当前,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已经超出了其承载能力,资源性缺水已是不需论证的事实,尽快实施南水北调是当务之急。通过外流域调水,可以有效缓解本流域水资源不足的局面,特别是在减少地下水开采、归还农业用水、恢复湿地水面等方面会有明显的效果。同时,按照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水权水市场理论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南水北调工程,对推动我国水利改革将起到重要作用。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