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建植被 效益最重要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1-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中科院、水利部水保所延安燕沟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三部曲”
薛嘉祥
退得下,首抓农田稳产高产
燕沟流域属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沟壑区纵横,坡陡沟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1997年粮食平均亩产仅73公斤,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为扼制恶化的生态环境,必须实行退耕。
退耕是生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手段,而农田基本建设与植树种草是重要措施,效益是目的。为此,专题组于1998年初,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有计划实行退耕,并着力抓好基本农田建设。当时国家尚未实行以粮代赈政策,因此在新修梯田后,坡耕地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新修梯田的增产成为当务之急,而且从长远看,最终必须依靠综合配套新技术,在新修梯田上进行粮食生产的潜力开发,实现粮食自给有余,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防止出现新的广种薄收。为此,中科院、水利部水保所成立专题组,重点抓了新修梯田的高产稳产综合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
1999年秋,燕沟农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吴枣园、秋树塌村的210亩梯田上。在专题组的指导下,村民们在新修梯田上推行了拖拉机深耕压实保水保墒措施,采用合理施肥,推广洋芋、谷子、大豆、玉米新品种与轮作模式相结合方式,进行玉米丰产示范,当年平均亩产543公斤,较相邻梯田增产47.4%。金灿灿的收获说服了附近的群众,这一技术也很快被他们接受,并大面积推广开来。
针对延安地区春旱的特点,专题组还科学地采取了玉米、大豆、谷子抗旱保苗措施,进行玉米补灌地膜覆盖保苗示范,实行先进的旱作栽培技术,集水补充灌水技术等,使得大旱之年的基本农田仍然稳产高产,保证了农民粮食自给有余。
高产稳产综合技术的推广使得农民退耕积极性高涨,3年来燕沟流域共退耕18000多亩,人均6亩多。
上得去,主攻林草植被建造
林草植被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条件。黄土高原复杂多样的立地条件与干旱缺水,给植树种草带来很大的难度。
专题组根据该地区植物分布特点和土壤水分特点,对研究区植被建设进行科学布局,进行不同立地条件下林草植被配置模式与快速绿化技术试验示范。在峁梁顶部,种植以灌草为主的水土保持放牧植被;沟坡的缓坡以灌木为主,陡坡采取封山育林的办法恢复植被,并采取多种方式,增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功能;沟底及川道以用材防护林为主。
燕沟流域严重干旱缺水是植树种草直接制约因素,必须应用各种抗旱保苗技术。专题组利用反坡和隔坡整地人工措施,改善水分条件。同时还进行关键抗旱技术示范,提高刺槐成活率。为克服林草种单一的缺陷,专题组以乡土树草种为主,先后引进元宝枫、玫瑰等树种,其中侧柏、紫穗槐等成活率达95%以上。
4年来,在专题组各种植被建设模式与技术示范的推动下,营造乔木林9540亩,营造灌木林4060亩,种草1366亩,兴修生产道路40公里,林草面积达54.9%,治理度达73.3%。使造林见林,种草见草,植被覆盖,初步发挥了水土保持效益。
稳得住,培育致富支柱产业
生态系统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提高农民收入又是生态系统建设的保障。要稳住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致富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1998年,专题组在赵庄开展温室蔬菜和经济作物高效栽培试验示范,开始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尝试。他们拦蓄河道潜流引水上山,建成6座滴灌蔬菜大棚。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当年每棚平均纯收入达7403元。现在,这样的温室大棚已发展到18座,经济效益显著。
过去,燕沟流域大部分沟坝地种玉米,产值低,从1998年开始,赵庄按照“沟坝地粮改经,精种增收”原则,将坝地的一半面积改种西瓜、甜瓜等高产值经济作物,并在川道地栽植葡萄新品种,亩产值在2000元以上。目前赵庄人均基本农田1.68亩,经济作物占到30%,蔬菜占30%。
燕沟在上个世纪90年代苹果种植达一定规模,但管理差,技术水平低,干旱缺水,效益太低。1998年,专题组与地方政府、果农三方出资,在吴枣园村进行改造低产果园,高产高效工作,建起了30亩山地滴灌工程,实施丰产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大增。引水上山滴灌果园的小水源高效利用模式带动了周围村庄的山地果园滴灌、补灌,改变了过去果园低产低效的状况。
为探索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的情况下畜牧业发展的途径,专题组在杨家畔村进行了人工草场建设与肉役两用型秦川牛改良试验,充分利用秸秆,发展大牲畜,既防止天然次生林的垦、伐、牧的现象,又发展了养牛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水保所在燕沟试验示范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三部曲,使坡耕地全部退耕,基本农田稳产高产,林草植被初步发挥水保效益,培育的主导产业使农民增收。相信,这样的退耕还林还草不会反弹,将步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2002年我国将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作。具体目标是:今年计划新增退耕还林面积226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66万公顷,其中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面积2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7万公顷。然而,大面积退耕还还林草后,能否使农民增收,退耕不反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997年,中科院、水利部水保所在延安市开展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并选取47平方公里的燕沟流域作为研究试验示范基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农民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