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预防保护 综合治理 自然修复开创海河流域生态新局面七大流域共治理秀美山川齐再造——之四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6-1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 任宪韶
 
    海河流域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治理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了中央和流域内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认识逐渐深化,投入不断增加,成效日益显著。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全流域仍有各类水土流失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近2/3;二是人为水土流失严重,边治理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投入严重不足;四是科研和技术推广滞后。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21世纪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我们提出如下战略目标——近期(2010年):全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0%,重要水源工程(密云水库、潘家口水库、官厅水库)上游、京津风沙源区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趋于好转;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得到基本控制;建立健全水土流失监测监督体系。中期(2030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完毕,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远期(2050年):流域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上述目标,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清度以下流失区以预防保护为主,中度流失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强度以上流失区和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地区,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
    二、将京津水源地、风沙源区作为近期集中力量治理的重点,为京津地区提供生态和水源保障。
    三、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流域水土保持项目要按基建程序管理,逐步规范前期工作、立项审批、计划下达、检查验收等工作,逐步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以及科技承包制、资金支付报帐制等,以确保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质量,提高投资效果。
    四、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预防和治理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推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减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巩固治理成果。二是处理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关系,坚持工程措施是基础,生物措施是主体。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退耕还林还草奠定基础,搞好工程整地,为林草植被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集雨节灌工程,因地制宜地搞好植被建设,品种选择上突出灌木和草类。三是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恢复生态、提高土地生产的基础上,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四是处理好人工治理和自然恢复的关系,坚持人工治理和自然恢复相结合。对那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要尊重自然规律,实行生态移民,依靠自然的力量加快生态环境改善步伐,实现“无为而治”。五是处理好政府推动和市场推动的关系,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从受益地区和产业中提取一定的税费用于水土保持。大力实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拍卖“四荒”使用权、股份制经营等水土流失治理方式。六是处理好条块关系。基于水土流失的自然流域特性,水土保持工作宜实行“流域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唱戏,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水土保持新格局,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条件分割、块块分割、各自为政等现象。
    五、着力推进六化。一是信息化。建立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对流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定量、定位和动态监控,以信息化促进流域水土保持现代化。二是专业化。注重研究推广水土保持使用技术,大力推行水土保持科技承包责任制,切实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三是规模化。按流域集中连片治理,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的整体防护效益。四是水利化。水土保持要量水而行,搞好水利配套,建设集雨工程和节水设施。五是景观化。水土保持功能要从仅仅蓄水蓄水保土提升到注重绿化、美化,为社会提供生态景观上来。六是机械化。广泛采用机械施工方法,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