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泾川县县情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01-2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是甘肃的东大门。在东经107°15′—107°45′,北纬35°11′—35°31′。东西长57km,南北宽36km,总面积1409.3km2,总耕地87.87万亩,是一个传统的雨养农业县。全县辖14个乡(镇)、一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14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89万人。国道312线横贯全境,银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平铁路正在建设,西距省会兰州420km,东距古都西安220km,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交汇处和陇东主要交通枢纽。境内海拔930-1460m,年平均日照2274h,平均气温10.4℃,年平均降水553.4mm,无霜期174d,是国家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地貌地形属典型的黄土沟壑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破碎塬区和河谷川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3.6%和9.4%。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森林覆盖率37.13%。全县栽植果园35.01万亩,被誉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泾龙”牌红富士苹果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牛、猪饲养量分别为17万头、30万口,年均种植蔬菜12.11万亩,初步形成了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产业集群。 二、治理前困境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389.6km2,占县域总面积的98.6%。建国前,全县梯田16.06万亩且为老式梯田,占总耕地面积的18.3%,森林覆盖率仅0.92%,人居环境恶劣。由于疏松的黄土、集中的降雨、破碎的地形、陡峭的梁峁沟壑、跑水跑土跑肥的屲地、稀疏零散的林木,导致土壤侵蚀十分严重。县境侵蚀模数6500-10050T/km2•a,年输沙总量15498.6万T,沟壑密度2.1km/km2,切沟深度150m左右。 “缺树少水秃山头,风起黄土漫天游,雨来水土顺坡流,干旱十年九不收”成了泾川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 三、工作开展及成效概况 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生态立县”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战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先后实施了水利部列泾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试点县、黄土高原水保二期世行贷款、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全省750万亩梯田建设等一批重点水土保持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4.76km2,治理程度达到82.4%;兴修梯田67.32万亩,营造水保防护林83.13万亩,人工种草16万亩,封禁治理40km2;建成淤地坝34座、各类小型拦蓄工程3.68万处;配套修建生产道路814km、水窖3.98万眼。经测算,全县各类水保工程年拦蓄径流3815万m3,拦截泥沙723.84万T,侵蚀模数降至3068T,土壤侵蚀量减少62.93%。初步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水不出田”的就地拦蓄目标。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彻底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了人居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和辐射的作用,成效十分明显,试点县治理成果被评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造林绿化百佳县、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绿化模范县和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等荣誉称号,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立县之本和凸显泾川发展优势的靓丽名片。总结推广了“塬面条田林网化、塬坡梯田林果化、沟壑林草郁闭化、沟底库坝川台化、资源开发效益化”的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探索出了符合县情实际的资源开发型、产业配套型、生态旅游型、移民搬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