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怀:水土保持是重要的环境和生态修复重建工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1-08-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是中国首位的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中国重要的环境和生态修复重建工程,是环境生态建设的主体。水土保持是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综合运用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农学、林学、草学、水利学等科学原理,遵循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保护预防为主,组织亿万人民自觉治理,使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和谐共处,达到可持续发展,秀美山川的目的。它具有综合性、群众性,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等特点。50年来,中国水土保持在亿万人民广泛植树种草,修筑梯田的基础上,以黄河中游、长江上游为重点,创造了以预防保护为主,流域为单元,按小流域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植被措施与保持水土农业耕作措施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民脱贫致富相结合;草、灌、乔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植被自我恢复功能等经验。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进入黄河泥沙约3亿吨。
面对21世纪,仍有约100万平方公里以水蚀为主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进行西部大开发时,首先要调查研究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环境和生态可承受能力,自觉地控制人口和畜牧数量和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的限制因素。对城市、工、农业进行合理布局,调整农、林、牧、草、渔和农业内部粮、经、饲结构,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前提下,防治污染,发展经济。中国广大山区和西部四大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人口和牲畜的承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陕西、甘肃、新疆、青海等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是该区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制约条件。中国人口众多,特别是近400年来人口大约从8千万发展到12.6亿,因此开垦山林、草原,围湖、围河等人类活动愈演愈烈,国务院在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已决定大规模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这是中国历史上宏观环境生态方面很大的转折。近二年来,已退耕还林草约100万公顷。今后需严格限制开荒,并引导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不宜人居住的深山区的居民自愿迁移。同时大力建设好灌区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中国累计已建梯田约1000万公顷,建设旱涝保收农田约3500万公顷,这对改变丘陵山区面貌和提高人类生存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退耕还林还草,为外迁移民提供生存空间,需要以愚公移山精神,坚持不懈发展水利,加强水土保持。要继续加大投入,发动亿万人民将这项改变中国人民生存条件的环境生态建设进行下去。
中国北方缺水,南方山多田少,田高水低,但水利水电资源丰富,要充分利用低廉水电资源为当地人民造福。对现有5500万公顷的旱作农田,特别是坡耕地要用水土保持、梯田坝地、等高截流、水塘水窖等措施尽量拦蓄天然降雨,节水点灌,并运用免耕少耕,地膜秸秆覆盖等保墒保持土地水分。在长城沿线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的农牧交错地区,要调整农、林、牧结构,退耕还草还牧。要发展草原水利,建设人工灌溉的饲草基地,特别要加强预防为主方针,保护已有植被。21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人口将由现在人口的30%发展到70%,大规模基础设施交通和城镇建设正全面展开,因此所有基本建设项目,均应按照水土保持法规定建设,并同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现在我们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十周年,需要认真总结50年经验教训,面对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自觉地按照国务院93年5号文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战略角度认识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和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9年江泽民主席指示:“必须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预祝21世纪头十年中国水土保持这一重要环境生态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方针指导下,在政策上有新突破、机制上有新创新,增大投入,在保护预防治理上有新的发展,使水土保持法的贯彻实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将水土保持这一环境生态修复和重建工程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坚持干下去,以达到秀美山川,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