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水利厅水保处葛茂杭副处长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2-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认真谋划 加强管理
扎实推进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
(2005年11月日)
河北省水利厅
各位领导,同志们:
河北省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涉及4市6县的6个项目区,规划区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716平方公里。按照5年治理规划,计划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5平方公里。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在治理区干部、群众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一、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2003—2005年,国家共下达我省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任务350平方公里,占规划任务的60%。由于2005年度国家资金下达较晚,治理任务计划在下年度完成。截止到目前,2003年度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1.02平方公里,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30%;共完成投资3838万元,是国家下达投资的5倍。2004年度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平方公里,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15%;共完成投资3912万元,是国家下达投资的5.6倍。经检查验收,小流域治理的面积核实率达到95%以上,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沟道治理工程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质量合格率达到96%。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参照基建程序进行管理,实行了工程监理制,积极推行项目区群众投工承诺制、公示制,注重机制创新,加强水土保持监督和监测,注重人员培训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严把设计、施工、验收关,保证了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近3年来,工程建设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生产条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效益显著。通过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提高到43%;保土减沙效果明显,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1736吨/平方公里.年,减少到1050吨/平方公里.年。据水文测算,入横山岭水库泥沙年均减少1500吨,王快水库减少1750吨;蓄水缓洪效果显著,工程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累计蓄水能力达到323万立方米,缓洪效率达到50%,削减了洪峰流量,对减少项目区洪灾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效益明显。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立足恢复生态,着眼发展经济,实施综合治理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工程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工程区累计新增基本农田123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增加34公顷,年增产粮食9.26万公斤;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6616公顷,其中经济林8210公顷。在治理中,注重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红枣、苹果、核桃、花椒、柿子、板栗等经济植物,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56元。
——社会效益突出。广大干部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放牧现象明显减少,滥砍滥伐现象基本杜绝;农民科技意识增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节水灌溉、高效设施农业得到普遍推广;结合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区新建沼气池378处,可有效保护山场7560亩,为生态修复创造了条件;红枣、核桃等销售、加工产业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 二、三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人居环境、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项目区山更青,水更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二、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升重点工程建设成效
为搞好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我们精心谋划,强化管理,认真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注重以新的水土保持理念谋划和指导工程建设。为全面提升我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在项目规划阶段,我们就提出了立足精品工程,集中连片、突出规模效益,建设水土保持大示范区的工作思路。一期工程规划了6个项目区、28条小流域,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现已建成万亩以上治理大片4处。在小流域初步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设计措施和内容上与当地群众进行沟通,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提高了公众参与意识。积极推行了项目建设公示制、群众投工承诺制,把项目建设的内容、国家补助标准向项目区群众进行公示,让群众对项目建设有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在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更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行“小开发、大保护”,通过依法监督和保护,减少不合理生产、建设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压力,改善生态环境。项目区新实施封禁保护面积13382公顷,占治理措施面积的46%。为巩固治理成果和保护生态,项目县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如沙河市出台了《沙河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山场放牧保护林草植被的通知》、《沙河市人民政府禁伐令》、《沙河市人民政府禁止向河道排放废弃物令》等。
(二)注重前期工作和制度建设,规范工程管理。为加强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我们从设计、施工、验收三个环节入手,层层把关。一是根据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特点,我厅和财政厅联合制定下发了《河北省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对工程建设遵循的原则、前期工作、工程管理、资金管理、检查验收、工程管护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二是举办了“小流域初步设计”培训班,对县级水保技术人员进行了重点培训,组织专家分两批对6个项目区的28条小流域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提高了小流域初步设计质量,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三是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重点项目县法人和监理工程师进行了培训,向6个项目县派驻了监理工程师和旁站监理员,完善了工程建设程序。四是推行了技术人员承包责任制,技术人员常驻工地,负责技术指导,提高了工程质量。五是组织项目区4市6县主管科(站)长开展了联合评比检查,下发了检查通报,促进了后进县的工作。
(三)注重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各项目县都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阜平县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把治理任务纳入乡镇、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水保工程一票否决制。主管县长经常对各个工程点进行检查督导,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灵寿县政府统一协调,把林业、国土资源、扶贫等有关部门的资金进行捆绑,按照小流域设计内容统一使用,仅2003年就增加投资150万元,完成治理任务52.58平方公里,是国家下达任务的3倍,不仅加快了治理速度,工程质量标准也有了明显提高。
(四)注重市场运作,提高治理速度和质量。在小流域治理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拍卖“四荒”使用权,促进了工程建设,通过公开招标,降低了治理成本。平山县在苏家庄小流域治理中,对一些土石方工程进行公开招标,节省投资三分之一。涉县项目区内有3个乡镇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公司”,不仅承包生态建设工程,还负责技术培训和林果管理,为工程建设实行“三制”管理奠定了基础。在工程建设中,各项目县十分重视发挥“四荒”治理大户的作用,都制定出台了鼓励治理开发“四荒”资源的政策。通过宣传发动、规范运作、加强服务、资金扶持,把大户治理“四荒”作为推动治理的重要措施,掀起了“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的新高潮。据统计,项目区共拍卖“四荒”7.23万亩,吸引59个治理大户投入治理资金2300万元,加快了治理速度。
(五)注重以人为本,建设效益工程。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建设生态工程的同时,围绕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把发展高效经济林作为突破口,把夯实农业基础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力度,建设水池水窖412处、扬水工程43处,发展经济林8210公顷,新增基本农田123公顷。为提高治理效益,平山县引进了清香等优质核桃,灵寿县请澳大利亚技术人员在核桃嫁接、节水灌溉等方面对项目区群众进行培训,阜平县推广了机械施工的方法。工程建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小流域治理工程被誉为“德政工程”。
(六)注重宣传和预防监督工作,防止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为提高项目区群众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重点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各县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灵寿县在县城和各乡镇交通要道和重点治理乡村涮写标语300条,沿公路两侧建立宣传标志牌170块,在治理区内树立标志碑21块,在县电视台每周二、周五连续报道山区治理开发的典型事迹,介绍治理技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阜平县在治理区树立永久性宣传标志碑16块,利用县电视台农村教育栏目播放水土保持治理科教片53小时,促进了重点治理工程的开展。近年来,受市场铁价上涨的影响,项目县私挖乱采铁矿有所抬头,人为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为此,各县都加强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力度,由政府牵头组织公安、林业、水利、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共关停无证小铁矿点83处,查处违法案件19起,审批水土保持方案(表)47份,监督生产建设单位恢复治理面积1900亩,投入恢复治理资金56万元。
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投资标准偏低。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投资标准偏低,不利于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给监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控制”制度。建议,提高投资标准,按基建程序管理和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
(二)监测工作滞后。我省水土流失定点监测工作开始起步,但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区的监测相对滞后,一方面技术人员需要培训,另一方面投入较大,省级配套资金相对不能满足监测需要。2005年,我省财政已预备350万元用于开展水土流失监测,但中央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影响工作进展。建议,中央资金尽快下达。
这次会议后,我们将认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学习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努力把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