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义县人民政府李秀儒副县长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0-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创新机制缓解老矛盾锐意改革解决新问题
不断推动义县生态环境建设进程
辽宁省义县人民政府李秀儒副县长作典型发言
义县地处辽宁西部,大凌河贯穿全境,西邻朝阳,北靠阜新,东南与锦州接壤。总面积247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3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万人。地貌特征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界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境内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据1995年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8%。199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38 元,财政收入完成10220万元,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排名靠后。
为了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义县开始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特别是1998年义县被列入全国重点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区之后,义县认真把握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老矛盾和新问题,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工作合力,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财政没有钱投入难、大规模作业组织群众难”的两难问题,通过近十年的艰苦创业,初步改变了义县的山河面貌。项目区在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项目区内96%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保土率达75%,蓄水能力大幅度增加,实现了保水保土的目标,降低了发生洪水的机率。在全县范围内建成了一批林场、果园、杏园、枣园,农民已由传统的以粮为主的种植业向林果、畜牧工副业等多元化方向转移,为农民增加收入拓宽了途径。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10元。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是郁郁葱葱,大部分沟道建起了谷坊,栽植了树木,林草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36.3%增加到51.1%,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改善了区域性小气候,连续几年项目区范围降雨次数和降水量都明显增加。久违的野生动物(山兔、野鸡)回归这里生栖、繁衍。据全省卫星遥感普查结果对比,我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95年的208万亩减少到2007年的151万亩,下降1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规划的统领作用,全县同心共构“新格局”
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阻滞义县农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也制约着农民增收的步伐。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义县的山河面貌,实现农业与市场的积极对接,是县政府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随着“两工”的取消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民自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单靠农民出工出劳大规模治理山河面貌面的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历史,有效实现农民投入与国家投入的互补是新时期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必须解决的新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好这一问题,政府从创新机制入手,努力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突破。一是建立集体决策机制。义县人民政府从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特点入手,把规划全县水土保持的“大盘子”,努力争取纳入国家支持的重点县区作为政府的重大决策,努力构筑“以项目区建设为载体,以国家投入为辐助”的全民创业“大格局”。规定凡是涉及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决策均列入政府的常务会议进行讨论,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进行颁布和实施。在这一决策机制下,政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全面编制了治理规划,统筹安排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施中以水利为主,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全县各部门必须服从服务于治理的总体规划。二是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义县项目区建设是从1998年开始的,到目前工程已实施了12年。县政府抓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及方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抓生态工程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由被动变主动,工作效果也在逐步提高。义县建设项目区属于补票上车的大凌河流域二期二段开始实施。主要是上边给钱,我们干活。而且是以水利部门为主,按补助标准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客观的讲这期间,水利局及水保站累没少挨,活没少干。但是单枪匹马,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随着项目区工作的开展,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义县农业的落后在于基础条件差,只要努力改善现有环境我们可以办而且办得到。基于这种考虑,县政府把充分发挥水利部门主导作用,协调各部门的力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中精力打水土保持工作的攻坚战。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任副组长、农办、发改、水利、财政、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和指导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三是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政府要求有关部门及相关乡镇对项目建设必须由一把手负责,同时将项目区水土保持工作列入政府的重点考核目标,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签定责任状。明确项目所在乡镇政府为项目的法人,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党委书记,乡长是第一责任人,并与大禹杯、年度评优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完不成年度治理任务的书记、乡长不提拨,其它项目的扶持资金不给(或少给)。增强了项目区乡村干部的责任意识,激发了广大干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各乡镇把项目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书记、乡镇长亲自安排布署、亲自动员、亲临现场坐阵指挥,乡村干部包村、包组责任明确,全力以赴,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
二、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多家协作同下“一盘棋”
义县山多地少,十年九旱,减轻灾害带给农业的影响,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对义县有特殊意义。过去搞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一般采取群众会战的方式,用工形式主要靠发动群众搞会战,治理的场面可谓“轰轰烈烈”,高峰期全县出工人数达到6万人,占应出动劳动力的70%以上。随着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农村劳力迅速转移,用工成本增加,补助资金明显不足,给正在进行的项目建设带来新的课题。义县政府坚持常抓不懈的工作理念,并明确提出了“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战略,实行全县共建项目区,具体由水利搞工程、林业管绿化、畜牧种草,其它部门尽力向项目区倾斜,做到了规划一次完成,措施细化一次到位。按水利部要求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高起点、努力建设精品工程,达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受益一片。县政府提出“水保工程是个筐,很多项目可以装”的口号,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传统单一由水土保持部门抓的做法,由政府出面统筹农业、林业、土地、财政开发等相关单位,使这些部门按统一规划要求共同操作,全县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出其力、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花、物往一处用”的浓重氛围,出现了“政府导演,水保搭台,各部门唱戏”的 “一盘棋”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到2008年各部门用于项目区建设的工程整地、退耕还林、优质果开发、种草、造林等资金合计达1500多万元,是同期水土保持投资的2.5倍,多部门联合运作,使项目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它也带来了明显的规模效益,为全县完成治理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突出项目资金的统筹作用,集智集力合作“大蛋糕”
为加强资金统筹管理,我县采取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打包”,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把多项资金整合起来,集中投入一个项目区综合开发建设,不仅解决了单一部门资金补助不足的问题,也改变了分散投放带来的投资效益低等弊端。在资金整合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抓了四个关键环节:一是保证资金性质不变,用于项目建设不挤不占,做到专款专用。二是保证主管部门不变,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各负其责。三是保证检查验收标准不变,始终坚持中央和省市政策,严格按程序验收。四是实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由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并定期由审计部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查处,杜绝了资金违纪现象发生,确保了资金的合理、健康运转,为项目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注重项目的调研作用,锤炼队伍齐奔“大目标”
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重点项目建设过程是对县、乡水保站人员素质、业务水平、协调能力的全面检验。完成项目区建设任务是对水利部门工作的实际考验。在项目区建设中,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适应项目区建设的形势要求。不管经费多紧张,工作压力多大,充分利用好每一次到省厅、市局开会及外出学习、集中培训的机会,使技术人员明确规范要求,掌握检查验收标准,熟悉设计技能、技巧,了解最新的水保科技信息。二是经常深入一线搞好调研,把项目区外业规划设计和施工指导相结合。县、乡水保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勤跑、勤看,勤与乡村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水保工作者每年半数以上时间在第一线,每条小流域都留下了水利人无数的足迹,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三是加强协作。将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单位协调起来,劲往一处使,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新形势下建设项目区的必然选择。我们县水保靠完善的机构和人员队伍及技术力量,为财政综合开发、发改等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从项目的申请立项乃至规划设计、诸多方面提供方便,用人出人,需要资质水利部门提供。因此赢得了这些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也使我县相关部门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标准得到统一,这也是义县项目区建设进展顺利的得益之处。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将付出更大努力抓好今后项目区建设工作,迎接更大的挑战。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我县大凌河流域乃至全县水土保持工作任务还很重,需要治理的面还很大,难度在增加。目前资金单项补助标准低与实际需要量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资金整合仅仅是我们在工作中的一种探索。没有可遵循的规范性文件,因而操作上不少同志也有疑虑。(二)现阶段的补助标准与项目建设按基建程序管理不适应,招投标制很难实施。因此恳请水利部及水保司领导体谅我们工作上的难处。应根据我们的工作实际,出台规范性文件,使我们的工作更好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倍努力,虚心学习兄弟市县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拓宽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义县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力争在短时间内把我县建设成山川秀美的新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