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县

陕西省柞水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3-06-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柞水县地处秦岭腹地,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达88%,被誉为“城市之肺”、“天然氧吧”。通过示范县创建,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县域水土保持率达到了91.2%,率先超国家2025年全国水土保持率73%目标。县内两个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使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一、抓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布局。柞水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坚定“生态立县”战略,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立县之本、发展之基,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柞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柔性治水”“柔性水保”方针,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等部门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定期召开秦岭保护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审议重大事项、重要规划、重要文件,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科学指导。同时,与各镇办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职责,确保了各项工作责任与任务落到实处。


二、抓项目实施,加大投入力度。柞水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实施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大面积的种林、封育管护等植被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在清洁小流域建设上,构建了从坡面到沟底的“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将流域建设成了“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在植被建设工程上,以中心城区、城镇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为重点,全面提升全民植绿、爱绿的绿化意识,构建了城乡绿色通道。生态环境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柞水县虽然每年可支配财力非常有限,但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历届党委、政府都克服财政不足,加大投入水保治理投资力度。2019年度水保治理总投资2137万元,2020年水保治理总投资2500万元,2021年水保治理总投资2770万元。正是因为近年来对水保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资,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呈现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三、抓管理体系,完善长效机制。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能力,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柞水县水利局依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制度、财务制度,实行项目四制,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并在项目区进行公示,同时报监察、计划、财政和审计等部门,接受各方监督。坚持工程治理与科学管护有机结合,探索良性运行管护体制,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和管护责任,建立了水土保持长效机制,巩固了治理成果。通过规范管理、严格执法、定期监督,有效控制了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扰动水土流失。


四、抓系统治理,彰显综合效益。近年来,柞水县时刻牢记“秦岭违建之训”,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嘱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1万亩、造林绿化17.5万亩,先后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省级森林城市。目前,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557.7平方公里,治理度达95.09%。在有效治理后,坡面径流得到全面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动植物品种及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满山绿意、鸟语花香的生态新气象。同时,通过不断的水土流失治理,也有效推动了乡村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打造了“柞水木耳、医药健康、文旅产业”三大品牌,形成了具有柞水特色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良性转化路径和实践,大幅改善和提高了治理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收入。


水土流失治理推动了乡村振兴和特色农业发展,打造“柞水木耳、医药健康、康养产业、文旅产业”,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助推柞水县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使柞水朝着开放繁荣、绿色文明的生态柞水目标更上一层楼,书写更加美好的明天!


山城柞水封面

安沟清洁流域治理后

西川坡改梯治理后

西川治理后

西川治理前

柞水安沟治理前

智达矿山治理后

智达矿山治理前




最近更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