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彭阳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通过水利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11-0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2年11月5-6日,水利部在宁夏彭阳县组织召开了彭阳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专家评审会议。会议邀请了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院士和专家。参加会议的有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固原市政府、彭阳县委县政府及市县水利与水保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和代表50多人。
彭阳,黄土高原上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位于宁夏东南部、六盘山东麓,土地总面积2528.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为2129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水资源总量8920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339立方米,属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地区。辖3镇9乡156个行政村,人口26.6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约8.05万人。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土壤贫瘠,属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自1983年建县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彭阳摆在农业基础建设的首位,广泛动员,扎实开展“全民搞绿化,全县搞生态”活动,数十年如一日。在改土治水,治贫致富的过程中,形成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和“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经过全县上下的奋发努力和务实苦干,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走出了在黄土丘陵地区改善生态、培育产业、发展经济的典型路子。近年来,彭阳县围绕农民增收和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初步确立了“果园型、草畜型、水资源高效利用型”三种类型的流域治理模式。尤其是南山流域的治理,开创了小流域治理由生态治理型向生态经济治理型转变的治理模式,得到了水利部的充分肯定。彭阳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生态建设示范县”、“绿化模范县”、“退耕还林先进县”、“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园林县城”和“全区生态建设模范县”。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在全国黄土高原类型区推广彭阳经验的建议》被列为1798号建议案重点办理,“彭阳经验”在黄土高原同类地区得到推广。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阳洼流域、2008年温家宝总理视察大沟湾流域,对彭阳生态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与会专家和代表实地考察了大沟湾流域生态治理情况、四个一万亩生态林建设工程、南山流域生态经济治理情况、长城塬万亩经果林基地建设工程等。观看了彭阳县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专题片,听取了彭阳县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的工作汇报。专家组认为:彭阳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坚持“生态立县”方针,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和各级政府考核目标,形成了政府牵头、水保搭台、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治理模式,重视梯田及配套的集蓄、灌排水利设施建设,坚持治理和开发并举,走出了一条改善生态、发展经济的典型路子,形成了林果、草畜、蔬菜等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为彭阳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彭阳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重视科学规划、技术支撑和示范推广,提出了以重点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滩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措施有效结合的治理模式,创新了“上保、中培、下开发”的综合治理模式,实践了“88542”的造林整地技术,对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经过30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县域内禁垦坡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陡坡开荒全面禁止,85%的坡耕地得到治理,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2%,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县域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5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63.9%,土壤侵蚀量减少46%。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均达相关要求。
专家组一致认为:彭阳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导思想正确,目标明确,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到位。基础工作规范,档案材料齐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达到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考评标准,建议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彭阳,黄土高原上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位于宁夏东南部、六盘山东麓,土地总面积2528.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为2129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水资源总量8920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339立方米,属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地区。辖3镇9乡156个行政村,人口26.6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约8.05万人。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土壤贫瘠,属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自1983年建县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彭阳摆在农业基础建设的首位,广泛动员,扎实开展“全民搞绿化,全县搞生态”活动,数十年如一日。在改土治水,治贫致富的过程中,形成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和“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经过全县上下的奋发努力和务实苦干,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走出了在黄土丘陵地区改善生态、培育产业、发展经济的典型路子。近年来,彭阳县围绕农民增收和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初步确立了“果园型、草畜型、水资源高效利用型”三种类型的流域治理模式。尤其是南山流域的治理,开创了小流域治理由生态治理型向生态经济治理型转变的治理模式,得到了水利部的充分肯定。彭阳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生态建设示范县”、“绿化模范县”、“退耕还林先进县”、“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园林县城”和“全区生态建设模范县”。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在全国黄土高原类型区推广彭阳经验的建议》被列为1798号建议案重点办理,“彭阳经验”在黄土高原同类地区得到推广。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阳洼流域、2008年温家宝总理视察大沟湾流域,对彭阳生态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与会专家和代表实地考察了大沟湾流域生态治理情况、四个一万亩生态林建设工程、南山流域生态经济治理情况、长城塬万亩经果林基地建设工程等。观看了彭阳县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专题片,听取了彭阳县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的工作汇报。专家组认为:彭阳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坚持“生态立县”方针,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和各级政府考核目标,形成了政府牵头、水保搭台、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治理模式,重视梯田及配套的集蓄、灌排水利设施建设,坚持治理和开发并举,走出了一条改善生态、发展经济的典型路子,形成了林果、草畜、蔬菜等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为彭阳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彭阳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重视科学规划、技术支撑和示范推广,提出了以重点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滩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措施有效结合的治理模式,创新了“上保、中培、下开发”的综合治理模式,实践了“88542”的造林整地技术,对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经过30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县域内禁垦坡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陡坡开荒全面禁止,85%的坡耕地得到治理,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2%,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县域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5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63.9%,土壤侵蚀量减少46%。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均达相关要求。
专家组一致认为:彭阳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导思想正确,目标明确,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到位。基础工作规范,档案材料齐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达到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考评标准,建议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