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江西省修水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通过水利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10-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4年10月13日,江西省修水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通过水利部组织的专家评审。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长江科学院,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和地方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评审。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与九岭山脉之间,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全县辖19镇17乡,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人口83万,是江西省面积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定特困片区。修水是个比较典型的山区县,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历史原因,修水县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及流失程度皆属江西省之最。据1996年江西省水土流失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333.1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9.6%。多年以来,修水县坚持“生态立县、水保兴县”的发展理念,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为目标,深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为同类地区生态建设树立示范典型。
    在长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中,修水县形成了一套具有修水特色的做法与经验。一是着力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分管副县长为主任、农工部、林业、水利等十七个相关部门组成的“水土保持委员会”,并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设立了九江地区唯一的正科级单位县水保局,下设6个基层水保站。二是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规划。将水保项目实施与生态建设、现代农业、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近五年累计造林45万多亩,建成生态产业基地600多个,面积20多万亩,打造了一批“红色、绿色、古色”旅游景点。三是创新治理机制。因地制宜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鼓励企业和农民进行荒山治理开发,支持公司、农民合作社和大户发展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极大地激发了社会资金投资水保的积极性。四是注重科技支撑。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广泛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和实用技术推广工作。五是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工作。以快板、民歌等形式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水土流失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等知识;拍摄制作宣传片,编印了记录30多年水土保持工作历程的宣传画册,同时县水保局每月编发一期《水保简报》,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与会专家和代表实地考察了修水县大洋洲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杭口镇双井村水保生态清洁示范村、上杭乡十二坊 “长治”工程、马坳镇黄溪村水保生态文明村等水土保持治理现场;观看了修水县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专题片,听取了修水县关于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汇报。专家组认为:修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坚持“生态立县、水保兴县”发展战略,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开展集中治理、规模治理、连续治理,成效显著。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探索总结了不同区域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经过多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禁垦坡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陡坡开荒得到全面禁止,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4.6%,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区域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56.9%,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70.5%,土壤侵蚀量减少45.9%。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符合相关指标要求。对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专家组认为:修水县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目标明确、机制完善、基础工作扎实,防治模式科学,建设成效显著,示范作用明显,达到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评定标准,同意通过评审。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