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成效

1.特色性水土流失防治体系逐步形成,治理成效初步显现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12-1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庄浪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黄河中游第三、第四期试点流域治理为契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按照“山地梯田化、沟道坝系化、流域生态化、梯田产业化”的模式进行县域生态环境建设,出现了以堡子沟、榆林沟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典型并具有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成功模式,在此基础上,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这些典型模式为范例,指导并带动面上治理,主要工作成效: 建立以“梁峁乔灌带帽、坡面梯田缠腰、沟台果树围裙、沟道坝库穿靴”的立体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建成以梁峁、梁坡、沟台、沟道为主体的地形部位分类水沙利用和乔灌草片网结合的微地形多层次立体水沙利用调控体系。具体布局以全县主要小流域为主体,梁峁顶配置沙棘杨树、沙棘刺槐、沙棘油松乔灌混交的防风林带,梁坡片状配置经济林或水土保持林,沟沿布设沟边防护林,沟底布设以刺槐乔木林、沙棘灌木林为主体的沟底防冲林;梁坡对剩余6000hm2坡耕地通过坡改梯、口粮田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劣质梯田改造和坡耕地治理;对有水源的24条主沟道规划建成治沟淤地坝130座,至目前已经建成各类淤地坝61座。1829条支毛沟建成了谷坊群,9267hm2沟坡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整地造林、种草,实现了沟道坝系化、阶梯化,绿化美化。 建立以“村庄、道路、庭院”附近小型蓄水工程为主体的平面水沙调控防治体系。根据地形条件和汇水面积、蓄水利用方向,适地布设涝池、水窖、沉砂池等小型蓄水工程,提高坡面径流拦蓄、调节及利用效率,着眼于“调”、立足于“控”、目的在于“用”,逐步建立多层次、多级别、多循环、多效益的时空交叉型“调、蓄、用”微地形水沙调控系统,形成截水备用、汇流延时、就地蓄渗的坡面水沙时间调控和小型蓄水工程适地布设的平面水沙调控体系。根据这一径流利用理念,在县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主干道路和农田道路路侧建成农田集雨水窖2.46万眼、涝池0.5万处。 建立以“梯田埂坎牧草锁边、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草”细部补充绿化防治体系。梯田建设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坡面水土流失的重点治理工程,在控制区域水土流失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埂坎开发利用和部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草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补充和完善。因此,在生态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注重梯田埂坎和退耕地深度利用,将梯田开发的生态位和经济位相统一。目前,全县有梯田埂坎面积12333hm2,其中以埂坎种草、地埂栽植适生灌木8000hm2,按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相关规定,实施退耕还林草面积16300hm2。 建立以“水洛河道及其两岸坡面片状镶嵌绿化”水土保持典型示范工程体系。在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以水洛河河道为主体,南北两山为两翼,建成融河堤、道路、渠灌、果园、高产农田相配套的“一体两翼”绿色长廊,形成“梁顶防风林带覆盖、坡面水平梯田与陡坡绿化交互镶嵌、山脚川地农田与经济果园、新农村建设格状布设、河岸护堤线状延伸”的水洛河山坡、河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布局。 至2011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8.2km2,治理程度达到77.4%,其中兴修水平梯田64253hm2,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5533hm2,水源涵养林10333hm2,退耕还林16300hm2(包括梯田果园2360hm2),种植优质牧草6760hm2,在10条重点小流域内建成各类淤地坝61座,配套修建了流域、坝系、产业化道路5773km,各类小型拦蓄工程1700处,建成以果品、洋芋为主的梯田产业基地44000hm2。各项治理措施年拦蓄泥沙761万t,县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9100t/km².a下降到 4200t/km².a,年土壤侵蚀量减少53.8%,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的目标。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