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创建治理范式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5-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县委、县政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设措施,优化资源结构”的治理思路,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小流域治理工程等项目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重点在“保水”上下功夫,从“蓄水”入手,构建工程、土壤、生物“三种水库”。运用工程、植物、农艺三大措施,形成坡顶、坡面、沟道“三道防线”治理措施,按照“山处者林、水处者鱼、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结合者工”的原则,立足于县域内全部国土资源的开发与治理,确立六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经历了初期调整垄向、中期兴修“三田”、近期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现在综合立体开发四个阶段。在规划布局上划分为四个区,突出四个重点,运用“十子登科法”和“三十二字令”,因地制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和开发。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全面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和辐射的作用,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显著。 通双流域—水保林 鸡爪沟流域 S沟流域的地埂植物带 农作物与经济作物交相辉映 坡面梯田、植物封沟 坡顶栽松带帽(生物水库、第一道防线) 坡面修梯田、植物封沟(第二道防线、土壤水库) 第二、三道防线兼备(第三道防线、工程水库) 侵蚀沟沟坡兼治(连续式跌水、封沟育林)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三十二字令”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子登科法” 调整垄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