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亮点频现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11-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日,甘肃省秦安县云山乡张湾村彩旗飘展,机械轰鸣,群众挥动铁锹拍打地埂,四周层层梯田整齐布列,其间道路弯绕,道路两旁林木竖立,梁峁顶上水窖环绕在集雨场周边,不远处新农村房屋排列整齐,一条“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精品示范小流域跃入眼帘,好一派梯田建设综合治理的壮丽画面。这是今年甘肃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现场施工景象之一。
今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水利部在现有坡耕地面积大、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和耕地较少水库移民区启动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甘肃省通渭、永靖等8个县被列入试点建设范围。甘肃省委、省政府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将试点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之一,在国家安排8000万元补助投资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拿出1600万元予以配套建设,全力推进试点工程建设。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甘肃通渭等8个试点县严格按照试点工作要求,把坡耕地试点工作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发增收的民生工程,采取强化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加强技术服务与监督检查、加大宣传发动等措施,全力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并在工程建设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和总结科学推进试点工作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新的亮点。永靖县结合盐锅峡库区移民易地搬迁,在罗家沟移民点周边兴修梯田1450亩,使人均梯田达到1.18亩,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民群众的吃饭和发展问题。通渭、静宁、秦安等县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支农项目,围绕梯田建设,全力配套地膜覆盖增粮工程、测土配肥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畅通工程、集雨工程等,实现了“山、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临夏、东乡等县改变以往单一修梯田,给群众留下“光板田”的做法,把修田、深松、培肥有机结合,做到春修地,当年种植;秋修地,覆膜保墒。同时,各试点县超前谋划,依据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及时配套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梯田建设效益,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秦安县积极发展优势林果业,形成了“梯田+全膜覆盖+特色林果+集雨节灌+整村推进”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梯田修到哪里,小水配到哪里,产业跟进到哪里。会宁县积极引导农民在梯田上大面积种植全膜玉米,青储玉米秸秆,发展草食畜,形成了“梯田+地膜+玉米+青储”的草食畜牧业良性发展模式。还有华池、会宁县的“梯田+小杂粮”,通渭、东乡县的“梯田+地膜+洋芋”,静宁的“梯田+山地果园”模式等。这些好的做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通渭县今年已在新修梯田上完成秋季覆膜面积1.17万亩,为来年种植全膜玉米创造条件,长川项目区出现了群众主动向乡政府交纳梯田建设自筹资金,提前预订明年为其修梯田的新现象。
截止10月底,甘肃省8个坡耕地试点县已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7.88km2,占任务138.43的92.38%,其中完成梯田面积15.07万亩,占任务16万亩的94.17%,通渭、静宁和临夏县已全面完成试点工程建设任务。全省试点工程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验收、总结工作已陆续开始。
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治理科赵永强供稿、组宣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