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交流材料

厦门市水利局:共谋持续发展 共享美丽生态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4-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共谋持续发展  共享美丽生态

厦门市水利局

    过芸溪小流域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源于海沧与长泰交界的天柱山,流经8个行政村,最后汇入马銮湾,干流总长15.12公里,流域总面积43.46平方公里。2014年底,过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列为厦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要求,开展综合治理。

    一、治理成效

     过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通过截污控源、河道治理、景观提升和特色打造等综合性治理,营造生态、自然、亲水性河道。一是全面调查污染源,形成问题清单。过芸溪流域河道排污口47个,涉及村庄生活源11个、排放生产废水小作坊13家、禽鱼养殖26家。二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流域内75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其中接入市政管网29个、分散式处理46个,建设污水管网182公里。三是全面清退畜禽养殖污染。共清退生猪379场10.5万头,责令停产养鳗场2家。四是全面查处工业污染。关停玛瑙小作坊257家,取缔非法电镀加工小作坊13家。五是全面治理河道,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实施45公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打造了洪塘公园、三江口温泉湿地公园等治理示范片区。疏浚河道9.8公里,河道绿化11.3万平方米,人行绿道36公里。六是打造特色旅游。天竺山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洪塘村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最美休闲乡村”;试点区域被评为福建省优秀美丽乡村景观带。
    小流域治理改善了水环境、营造了水景观、提升了居民获得感。一是水清了,大部分河段水质提升至Ⅲ类,实现无劣V类水体目标,水质改善,水中鱼虾重新回来了;二是景美了,景观提升、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形成了新的乡村景点;三是人和了,流域周边生态、生活环境整体提升,促进了农家乐、观光农业发展。

    二、经验做法

    (一)以统筹发展为理念,明确思路目标
    坚持“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各要素,将小流域治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抓手,以治水为中心,全面规划、系统协调治理,使流域治理、生态农业、水系整治、景观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二)以多规合一为基础,坚持规划统领
    充分发挥“多规合一”平台作用,对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国土、建设、市政等各系统规划进行梳理,推进山、水、林、田、路、村庄统一规划,形成空间规划“一张蓝图”。
    (三)以水质提升为核心,开展综合治污
    以污染源为“点”,河流为“线”,带动整个流域“面”的改善。一是清污截污。区域内自然村全面完成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生化池建设。二是提升水体自净功能。推动湿地公园、河道改造等项目,种植美人蕉、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增强河道生态自净功能。三是改善周边环境。开展除“臭”行动,清退流域内畜禽养殖场,治理污水淤泥;建设景观平台、步行道等休闲设施。
    (四)以都市农业为重点,转变发展方式
    以休闲农业公园发展协会为载体,结合乡村特色,发展城市菜地、香草园、辣木园等现代都市农业。围绕天竺山森林公园、休闲农业公园及过芸溪景观,策划组织“最美系列”评选、“集福堂文化节”等活动,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五)以唤醒乡愁为主题,建设美丽乡村
发动村民美化、净化房前屋后,营造整洁环境。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对村庄内的历史风貌建筑、戏台、宗祠、大榕树等节点进行保护性修缮,裸露民房按照闽南建筑特色进行精致化提升,形成流水人家、田园风光、保生古韵、西山花香、赤土鱼塘、西塘湿地等各具特色的主题。
    (六)以共同缔造为根本,创新机制体制
    充分调动群众、社会组织、市场力量,变传统“以政府为主导”为“以政府牵头、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多元治理格局。一是建立市指导、区主抓、街道为责任主体、村民共同参与的“市-区-街道-村”四级联动共治机制。二是引导成立花卉苗木、民宿、农家乐等行业协会,形成“党委+工作站+协会+合作社+农户”的“4+1”共治模式。三是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城建集团、海旅集团等企业积极参与,促进休闲农业项目发展。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