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链接

延安日报:吴起:跻身“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行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09-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1年12月9日 延安日报:有人说吴起是一块传奇的土地,但在传奇的背后,吴起县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串串踏实的足迹。从享誉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到走红全国的15年免费教育,再到近日吴起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通过水利部组织的专家评审,成为全国第二个获专家评审通过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这一路走来,吴起在不断地刷新着自身的传奇,也在不断地谋求着自身的科学发展,更在不断地追求着人民生活的幸福安乐。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吴起在谋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更不能丢掉的科学理念,是吴起坚持的底线。退耕还林以来吴起县一次性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90%的坡耕地得到治理,全县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经国家确认合格面积183.47万亩,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综合治理度达到97.4%,林木绿化率达5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万吨以下,土壤侵蚀量减少80%,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在最新的GPS卫星遥感图上,人们惊奇地发现,在沙化日趋严重的黄土高原西北角有一块地方恢复了绿色,那就是吴起县的区划图。天蓝、水清、人富的和谐景象在吴起已经实现。 在迈向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榜单中,吴起县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富民强县为目标,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按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建设标准,全面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环境与人居相融的目标。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水土治理工程迈出了吴起走向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坚实的步伐。重点项目建设撑起吴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骨架,创建以来,该县先后实施了孙台、印峁子坝系等重点工程,启动了“中韩合作陕西吴起县荒漠化治理示范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建成淤地坝339座,控制面积732.4平方公里,可有效拦蓄泥沙5490亿吨,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384条,建起了综合立体防护体系,项目区基本实现洪水不下山,泥土不出沟的目标。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打水源井、建高位水池、就近引水等措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粮食产量。新打灌溉水源井198眼,建灌溉高位蓄水池78座、小型泵站7处、小高抽34处、自流引水灌区6处,节水灌溉面积达2.6万亩。完成了周湾、边墙渠水库坝除险加固工程,增加库容17129立方米,正在着手实施周长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可增加灌溉面积2.3万亩。努力解决农村人饮困难。 组织实施了“甘露工程”、“人饮解困工程”、“氟改水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等 ,累计打井11156眼、建窖9812孔,实施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01处,实现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这一目标。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效防止水土治理流失奠定了吴起县上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的基石。封山禁牧,充分发挥了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退耕还林以来,吴起县做出了“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逆向开发战略,当年淘汰出栏土种山羊23.8万只,顺利实现了整体封禁目标,为生态自然修复提供了先决条件。以退促治,加快水土流失防止步伐。1999年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治理中坚持自然封育和人工治理并重的办法,采用抗旱能力强的沙棘,山杏作为先锋树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合理搭配,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到退耕一块地、治理一条沟、绿化一面坡,使植被得到迅速恢复,水土流失严重状况得到转变。同时积极推广坡改梯、沟道综合治理、抗旱造林等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提高了生态建设成效。以调促治,提高生态建设质量。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抓好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和公路沿线“三点一线”绿化美化,建设沙棘、小叶杨、常青树、文冠果“四个百万亩基地”,调整优化林分结构,不断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累计新造林31.5万亩,调整林分结构46.2万亩,栽植小叶杨4000万株。落实“三防三禁”措施,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几年来,吴起县通过各项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措施的有力落实,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作再传佳绩,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成为全国第二个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县呈现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今日的吴起,大地披上绿装,干沟清水流淌,人民生活富足,一派欣欣向荣、经济社会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康彦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