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功能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6-02-1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基本功能 1 园区规划 园区主要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即科学试验基地、技术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生态观光基地。 科学试验基地由水土流失原型观测站网、“模型黄土高原”野外试验区、坡面林草措施试验区、水土保持优良植物引种繁育区等四大部分组成,完全能够满足水土流失规律、林草措施及其与之相关的研究任务要求。 技术示范基地由“三道防线”治理模式示范区、董庄沟治理示范区、沟道坝系示范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区等示范区组成,集中展示了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配置模式、单项治理措施标准形式、治理成效和治理景观,是水土保持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的理想场所。 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通过水土保持科技展馆、流域沙盘模型、大量的植物资源、科学试验仪器设备等实习场景。以直观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学习、了解和掌握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知识的平台,能激发每位参观者了解、关心、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热情,营造了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自觉防治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 生态观光基地是在技术系统所取得的生态环境景观基础上,再辅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比较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组成,它涵盖了整个园区,是人们生态观光和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 数字小流域主要承担为南小河沟科技示范园提供信息管理和支持服务任务,构建南小河沟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建成南小河沟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准确、高效、快捷安全的存储与管理,满足“模型黄土高原”野外试验区和其它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的要求,满足水土流失预测及治理效益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的要求,满足国家站网水土保持监测公告编发需求。 2综合治理 南小河沟科技示范园在60年的综合治理中,各项措施严格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集雨造林与蓄水保墒相结合,营林与种草相结合,对位配置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系统展示黄土高塬沟壑区保塬、护坡、固沟“三道防线”治理模式。在措施建设方面,全面营造乔灌林,恢复植被;布设沟头防护、坡面水窖、水池及涝池等小型拦蓄,新建沟道谷坊、淤地坝及骨干工程,把降雨径流通过径流调控体系加以利用;新建鱼塘、荷塘和苇塘,开发利用沟道水资源。在植物措施布局上,树种注重生态效果,配置趋于自然。如老鸹山适宜造林树种和混交类型,展示不同立地条件造林成果。万亩常青林集中连片,展现坡面人工水保林效果。杨家沟乔灌草相结合,立体布局错落有致。南北塬“沙棘”防护带缠绕,突出植物篱的防护性与景观化。 目前园区内有林地315.96 hm2,草地44.49hm2,梯田、坝地16.86hm2;建有小型水库1座、治沟骨干工程2座、淤地坝7座、鱼塘12座、水窖5眼、沟头防护6处、谷坊100余道。 沟道鱼塘景观 园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主要由塬面、坡面和沟谷综合防治三个体系构成。其中塬面综合防治体系包括塬面坡耕地整治、塬面径流集蓄利用、塬边及沟头整治;坡面综合防治体系包括坡耕地整治、坡面林草植被建设;沟谷综合防治体系包括沟道坝系、沟道防冲林和沟道水利生态经济开发区等。 3监测 (1)原型观测站点 南小河沟原型观测站点建于1954年,2010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5个水蚀试验小流域之一进行水土流失监测,并纳入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定期为全国水土保持公告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南小河沟水土流失原型观测自动化测报系统主要包括1个中心站、1个中继站、4个遥测径流泥沙观测站、14个遥测雨量站、2个遥测土壤含水率站、1个遥测气象园,结合侵蚀动态及效益观测布设1个全坡面径流场、1个全坡面分段径流场。布设有16个标准径流小区和6个坡面林地径流小区,1处红土泻溜侵蚀观测区。 气象园 观测内容主要包括降水观测、泥沙观测和蒸发观测、坝库淤积观测、泻溜剥落量观测、沟道冲淤变化观测、流域下垫面变化观测和坡面单项措施、小流域蓄水减沙效益观测等内容。 雨量站单站控制面积为2.2km2/站。 (2)出口测站 目前南小河沟流域出口测站由花果山水库出口测站、杨家沟治理小流域径流测站、董庄非治理小流域径流测站及十八亩台出口径流测站。 花果山水库出口测站:1961年设站观测,观测断面为巴歇尔量水堰,主要观测流域内治理效益、水库调蓄作用及泥沙淤积规律。 杨家沟径流测站:建于1954年,测流断面为 “三角型量水堰”, 集水区面积0.87km2,集水区长度1.5km,沟道比降8.46%。其设站目的是对以林草措施为主与工程措施结合的人工治理沟(本沟)与非人工治理沟(董庄沟)进行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效益研究的对比观测。 董庄沟测站:建于1954年,其测流断面为钢筋混凝土“三角型量水堰”,设于南小河沟流域中游左岸一级支沟――董庄沟沟口,集水区面积1.15km2,集水区长度1.6km,沟道比降8.93%,其设站目的是对以自然修复为主的非人工治理沟(本沟)与人工治理沟(杨家沟)进行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效益研究的对比观测。 还建有“模型黄土高原”野外试验区,开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坝系布局及安全稳定模拟试验,建立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预测预报模型,为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提供物理参数,为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黄河治理开发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出口测站 原型观测小区 人工降雨模型 4科普 南小河沟科技园区的技术成果在不断完善理论水平的同时,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得到展示。主要以地理信息系统为综合展示平台,数字小流域为技术支持,水土保持科技展馆为载体、以综合治理现场为观摩样板。 科技展馆 科技展馆内制作了展示南小河沟水土保持发展的成果展板,“三道防线”治理模式、沟坡植被适地配置模式、淤地坝加高的图、文、表、动画展示等,汇总含治理与研究过程的影音资料。参观者可通过电子触摸机查询多项治理措施资料,观看地理沙盘模型同步演示流域治理视频。 完善了气象园硬件建设,建立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繁育小区。修建了入园标志门、竖立了多种宣传牌。利用试验区设施设备,人工模拟降雨装置,进行对比小区的降雨径流演示,提高了青少年和民众的科技兴趣。 5特色产业 园区发展有山地苹果园和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其山地果园是陇东地区建设最早的山地果园,被誉为“陇东第一园”,现有山地果园总面积80亩,主要品种有长富1、秋富2、岩富10、烟富6、宫崎短富士、惠民短枝富士、礼富1号、寿红、2001富士、秦冠等,早熟品种有皇家嘎啦、藤牧1号等,中熟品种有新红星、津轻等。在栽培管理中,果园严格按照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从间作绿肥、综合管理及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试验示范。有效的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进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筛选出适合发展的优良品种,总结出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良种和技术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园区现有水面13.45万m2,有10万m2开发为鱼虾养殖,其余为荷苇塘。已投放鱼苗6万尾,年产鱼17.5吨。 园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 6综合治理程度 园区内除董庄沟作为水土流失原始对比沟保留以外,其它区域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均已全部治理,25度以上的的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目前治理程度已达到87.66%,林草覆盖度达到83.92%。流域出口站(十八亩台)多年平均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4350t/km2•a下降为447.3t/km2•a,减洪作用达53.1%,减沙效益达54.8%,基本达到了泥不出沟的目标。 (二)扩展功能 1教育实践活动 园区已建成能够系统展现南小河沟水土保持成果的展馆,内置了南小河沟流域模型,建立展板20面,从发展历程、观测、科学示范、科学试验、科普教育、荣誉成果和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展示。建成了南小河沟优育植物繁育小区,品种达20多种。同时,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栖息。园区已成为面向社会的科普教育基地,为当地多所中小学校实习基地,学生通过知识性、趣味性的参观讲解和亲身体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热爱水保、大自然的浓郁兴趣和热爱祖国志向。园区每年接待国内外研究院所、学校学者1300余人次,自然、园林与人文景观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2宣传报道 园区建立大型宣传性入园大门1处,设立大型宣传牌13处,摆放大型造型石3块,立放标志石碑3座,水泥浇铸巨型大字5个。采用报刊杂志、网络及学术刊物等媒体进行新闻宣传和学术交流。每年刊发园区宣传稿件15篇(幅)以上,发表及交流论文3篇以上。同时,园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充分展现南小河沟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为社会提供学习、了解和掌握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知识的平台和窗口,扩大了影响力。 园区部分景观 3休闲观光 园区内注重设施的生态性、自然性和质朴性,设施亦是景观的生态效果。 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南小河沟示范园区通过积极开展垂钓、果品采摘、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等项目,发展水土保持生态风景旅游业,2010年游客人数近1万人次。 水库娱乐 4 科研条件 园区内各项试验设施布设符合国家技术规范标准,且全部运行正常。 以园区为平台,开展的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研究并获重要奖项的项目有: (1)小流域治理模式 1)黄河流域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大面积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和推广项目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2等奖 2)杨家沟以林草为主综合治理沟壑的试验研究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3等奖和水利部4等奖 3)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3等奖 4)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与评价项目获黄委会科技进步2等奖 (2)植被建设 1)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实验研究项目获黄委会科技进步4等奖 2)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项目和适地适树栽培试验项目获水利部科技进步3等奖 3)黄土高原主要水土保持灌木研究项目获黄委会科技进步2等奖 (3)植物引种选育试验 沙棘良种选育试验研究项目获甘肃省林业厅科技进步3等奖;沙棘丰产技术项目获甘肃省林业厅科技进步4等奖;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项目获林业部科技进步1等奖和国家科委1等奖;水土保持优良植物引进项目获黄委会科技进步2等奖 (4)果园建设 花果山山地苹果典型示范与推广项目获黄委会科技进步4等奖 (5)集水造林 高原沟壑区果园集雨节水灌溉技术示范研究项目获中国水保学会科学技术3等奖;齐家川示范区径流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究项目获中国水保学会科学技术3等奖; (6)科学教育 科教片《小流域综合治理》获黄委会科普4等奖 (7)技术革新 多功能修剪锯获黄委会创新成果3等奖 以园区为平台发表的科技论文已有100篇以上。 南小河沟科技示范园为河海大学、西安理工大、西北水保所等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李亚娟、方磊等8人以园区为平台发表了学位论文。 目前,与中科院西北水保所合作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灌溉中心合作开展了《集水新材料集水效率试验》,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国家能源替代植物芒草引种选育试验》,同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合作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文动态变化研究等多项研究。 5 高新技术应用 园区内主要应用的新技术有原型观测自动化测报系统、节水灌溉、集水造林(种草)、温室育苗、营养钵坡面造林等。 6废弃物处理及排放 园区内无工业和矿业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业,垃圾主要为生活垃圾,园区内沿途都设有垃圾箱,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有关要求标准。